[实用新型]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翻身枕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91215.1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33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谢俊雄;邓志钦;李文翠;王大平;段莉;刘建全;程翔宇;王光辉;胡啸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G7/057 | 分类号: | A61G7/05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9 | 代理人: | 廉红果 |
地址: | 518035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上步北路2003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髋关节 置换 术后 翻身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翻身枕,包括柔性材料做成的上顶面、下底面、腿部固定槽及卡扣,卡扣设有多组,每组卡扣的上下部分分别固定在上顶面和下底面上,腿部固定槽在上顶面和下底面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髋关节置换术后翻身枕,腿部固定槽采用类圆形设计更符合人体双腿结构,可以使患肢完全包绕在较为松软的枕面内,不会因为时间过长使病人感受到不适,也不需要人扶住患肢防止患肢从较短一侧滑出。多组卡扣通过固定住双侧大腿及小腿部位,从而限制双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不会因为翻身时的不当活动导致双膝关节交叉,从而造成髋关节过度内旋,引发髋关节后脱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外科术后护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翻身枕。
背景技术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软骨退化、骨重建、骨赘形成、关节炎症和正常关节功能丧失为特征的关节慢性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的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O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好发于55岁以上女性人群及65岁以上男性人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骨关节炎的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骨关节炎被认为是全球致残的最常见疾病之一。2018年,王斌等人通过对最近20余年数据进行meta分析,发现中国KOA患病率高达18%,且疾病负担较重。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一般为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emos等报道初次THA术后脱位率为3.2%~6.5%,翻修术后脱位率达7.4%~11.4%。其中一部分脱位为体位性脱位:其假体位置正确,软组织平衡,脱位是由于患肢不恰当的活动引起的。Dorr等将THA术后脱位分为四类,I类:体位性脱位:其假体位置正确,软组织平衡,脱位是由于患肢不恰当的活动引起的。Ⅱ类:软组织失衡性脱位,包括高位臼杯、股骨颈截骨过多、股骨颈过短等。Ⅲ类:假体位置不良性脱位。包括臼杯和股骨柄假体位置和方向的放置错误。Ⅳ类:同时存在软组织失衡和假体位置不良性脱位。体位性脱位脱位多由于术后早期不当活动导致。因此如何指导和帮助患者术后早期运动能有效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几率。
目前针对体位性脱位的对症处理主要是通过术后指导活动,和禁止下蹲,跷二郎腿等方法。术后早期翻身时,通常通过在双膝之间垫一个枕头后翻身来避免髋关节过度内旋,从而引起髋关节后脱位。然而因为患者或家属并未完全理解,从而导致枕头放置错误、及枕头放置后仍处于过度内旋姿势,造成髋关节术后脱位。
现有翻身枕采用的是上短下长的梯形设计。主要考虑到膝关节术后,为了防止术后褥疮等并发症,翻身时间可能需要长达半小时以上。而梯形设计的翻身枕,需要病人家属协助(扶住患肢使患者不从翻身枕周围滑出),更适用于过床等短时间操作时的翻身。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翻身枕,能有效减少因术后不当活动造成的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性脱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翻身枕,包括柔性材料做成的上顶面、下底面、腿部固定槽及卡扣,卡扣设有多组,每组卡扣的上下部分分别固定在上顶面和下底面上,腿部固定槽在上顶面和下底面之间。
进一步地,其竖直截面为“工”字型。
进一步地,腿部固定槽设有两个,其截面为类圆形,类圆形直径为13-18cm。
进一步地,上顶面和下底面的长为50-70cm,宽为30-45cm。
上顶面和下底面的间距为15-25cm。
进一步地,卡扣设有2-5组。
进一步地,包括固定绳带,固定绳带交叉缠绕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未经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912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