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燃气发动机空气加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77300.0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217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朱红卫;杨世兵;张永红;何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新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3 | 分类号: | B60H1/03;B60H1/00;F02M3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燃气 发动机 空气 加热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燃气发动机空气加热器,包括空气加热器本体,所述空气加热器本体上设有空气管和第一风通道,所述第一风通道的出风口处安装抽风机,所述第一风通道与驾驶室的送风管道相连接,所述送风管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空气加热器本体上设有第二风通道,所述第二风管到与发动机的进气端相连接。有益效果:最终通过排风扇将热气从有第三风通道排至另一个送风管道内,从而对驾驶室内进行发动机运转产生的余热供暖,通过设置的密封机构保证了第一风通道对应的送风管道和第三风通道对应的另一个送风管道之间输送的密封性,避免管道之间产生漏风情况发生,从而降低供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加热器领域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适用于燃气发动机空气加热器。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冬季,车内温度很低,汽车内人员会因为寒冷而感到不舒服,尤其是驾驶员,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容易四肢僵硬,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故需要提升车内温度,使得驾驶员及其他车内乘客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燃气发动机空气加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燃气发动机空气加热器,包括空气加热器本体,所述空气加热器本体上设有空气管和第一风通道,所述第一风通道的出风口处安装抽风机,所述第一风通道与驾驶室的送风管道相连接,所述送风管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空气加热器本体上设有第二风通道,所述第二风通道与发动机的进气端相连接,所述发动机通过冷却液循环管与热交换水箱相连,所述冷却液循环管上设有循环泵,所述热交换水箱上设有第三风通道,所述第三风通道内安装有排风扇,所述第三风通道与另一个所述送风管道相连接,所述第一风通道对应的所述送风管道和所述第三风通道对应的另一个所述送风管道之间设有相匹配的密封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管内安装有进气挡板,所述空气管上开设有所述进气挡板相匹配的漏孔,所述漏孔开设在所述空气管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机构由第一密封圈和空柱组成,所述空柱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风通道和所述第三风通道另一端,且所述空柱内部与所述第一风通道和所述第三风通道内部相通,所述第一密封圈粘贴套设在所述空柱上,所述送风管道位于所述空柱一端内部开设有插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通道对应的所述送风管道和所述第三风通道对应的另一个所述送风管道之间通过套设有螺纹套相固定,所述第一风通道对应的所述送风管道和所述第三风通道对应的另一个所述送风管道外壁均刻设有与所述螺纹套内部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管道位于所述空柱一端套设有第二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通道对应的所述送风管道和所述第三风通道对应的另一个所述送风管道上均固定设有方块,所述方块上均开设有T型槽,所述T型槽内活动设有T型杆,所述T型杆相对应的一侧均固定设有夹块,所述T型杆另一端均设有螺纹板,所述螺纹板与对应的所述设有方块均开设有螺纹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抽风机将外界空气从空气管排至空气加热器本体内,空气进入内部热交换后经过连接的第一风通道排至对应的送风管道内,再进入驾驶室,使空气加热器本体对驾驶室的空气进行供暖,空气加热器本体对发动机的进气进行供暖,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经冷却液循环管与热交换水箱进行热交换,最终通过排风扇将热气从有第三风通道排至另一个送风管道内,从而对驾驶室内进行发动机运转产生的余热供暖,通过设置的密封机构保证了第一风通道对应的送风管道和第三风通道对应的另一个送风管道之间输送的密封性,避免管道之间产生漏风情况发生,从而降低供暖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新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新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773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