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动车用消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24588.0 | 申请日: | 2019-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093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朱起友;李啸尘;刘圣坤;王希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海特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F01N13/00;F01N13/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启恒腾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2 | 代理人: | 万建 |
地址: | 4011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车 消音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动车用消音器,包括密闭设置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两个隔板,所述隔板上均布上通孔,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间隔为左腔室、中腔室和右腔室,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隔板与所述右腔室贯通,所述进气管末端通过堵帽封闭连接,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中腔室和右腔室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气孔,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穿过所述隔板与左腔室贯通设置,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右腔室的部分套接有消音包,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消音包内的侧壁上设置有穿孔。本实用新型具有降噪明显、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音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动车用消音器。
背景技术
汽车消音器,主要用于降低机动车的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其原理是汽车出气管由两个长度不同的管道构成,这两个管道先分开再交汇,由于这两个管道的的长度差值等于汽车所发出的声波的波长的一半,使得两列声波在叠加时发生干涉相互抵消而减弱声强,使传过来的声音减小,从而起到消音的效果。
现在,随着排放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格,汽车消声器的布置和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且顾客对整车的可操控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对汽车消声器各方面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噪音控制等,消声器作为汽车的主要零部件,在汽车的噪音控制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因此,汽车消声器的设计需要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满足排气通畅,方便安装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降噪明显、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机动车用消音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动车用消音器,包括密闭设置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两个隔板,所述隔板上均布上通孔,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间隔为左腔室、中腔室和右腔室,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隔板与所述右腔室贯通,所述进气管末端通过堵帽封闭连接,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中腔室和右腔室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气孔,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穿过所述隔板与左腔室贯通设置,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右腔室的部分套接有消音包,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消音包内的侧壁上设置有穿孔。
在使用时,气体通过进气管进入到壳体内,在堵帽的作用下,气体通过中腔室和右腔室内的透气孔进入到中腔室进而右腔室内,并在气压的作用下,穿过隔板的通孔进入左腔室,通过出气管排出壳体,期间声音在壳体内,进气管内、出气管内经过多次折射,发生吸收和衰减,进而降低了噪音,经过消音包时,噪音能量穿过穿孔在消音包内发生折射进而吸收,做到了尾部噪音处理。本实用新型在进行噪音处理时,在气体经过的不同位置都做了降噪处理,降噪效率高。
作为优化,所述左腔室和所述右腔室之间通过缓冲管贯通连接,所述缓冲管与穿过所述隔板,且与所述隔板固定连接。
这样,缓冲管可以将气体从右腔室直接带入至左腔室,还提供了声音折射的介质,提升了气体流动速率和噪音吸收率。
作为优化,所述消音包内设置有吸音棉。
这样,进入消音包的噪音能量,能够对吸音棉有效的吸收,消音棉在现阶段是较好的吸音介质。
作为优化,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焊接。
这样,上壳体和下壳体能便于内部结构的装配,焊接稳固和便捷,当出现故障或异响时,便于维修,不破坏壳体结构。
作为优化,所述缓冲管位于所述右腔室的一端设置有集气罩。
这样,集气罩便于收集进入右腔室的气体,提高气体流动效率。
作为优化,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左腔室的一段弯曲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海特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海特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245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