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整车侧柱碰安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71718.9 | 申请日: | 201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54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陆珂伟;刘怡;戴正平;李勇君;汪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1M2/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王佳妮 |
地址: | 20180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系统 整车 侧柱碰 安全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整车侧柱碰安全结构,包括框梁,所述框梁的内部设置有框梁型腔,且框梁型腔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倾斜设置于框梁型腔的内部,所述框梁的两侧皆设置有框梁吊耳,所述框梁吊耳顶部靠近框梁的一侧设置有缓冲槽。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一种新型的下底壳框梁结构设计,加强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在侧柱碰时的碰撞吸能,最终使整车通过碰撞实验标准,动力电池储能系统不起火、爆炸,其优势在与通过动力电池储能系统下壳体的优化解决柱碰问题,而非传统的减少整包外包络宽度尺寸,最大化增加电池储能系统内部实际有效布置空间,提高整包能量密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整车侧柱碰安全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整车侧柱碰安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提倡环保减排、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保有量越来越大,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储能系统随着整车续航里程的不断攀升,模组能量也日益增大,两者交汇后、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防撞安全性被提到日程。
目前主流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下底壳横梁的加强设计通常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增加横梁型材壁厚,鉴于横梁长度通常在1米以上,这种方式将使横梁重量明显增大,影响整包能量密度;另一种是在横梁与框梁连接处弧焊加强块,此种方法加强块将占用内部空间,影响模组、线束及水管的布置空间,同时,加强块弧焊时会使框梁焊接区域发生热应力现象,局部母材强度下降,存在焊缝开裂风险,而目前主流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整车柱碰策略:通过减少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整包宽度,从而增加整包框梁距车门槛梁的间隙,提升柱碰时缓冲空间,此方式将限制整包宽度,减少内部有效布置空间,降低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整车侧柱碰安全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目前主流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下底壳横梁的加强设计通常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增加横梁型材壁厚,鉴于横梁长度通常在1米以上,这种方式将使横梁重量明显增大,影响整包能量密度;另一种是在横梁与框梁连接处弧焊加强块,此种方法加强块将占用内部空间,影响模组、线束及水管的布置空间,同时,加强块弧焊时会使框梁焊接区域发生热应力现象,局部母材强度下降,存在焊缝开裂风险,而目前主流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整车柱碰策略:通过减少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整包宽度,从而增加整包框梁距车门槛梁的间隙,提升柱碰时缓冲空间,此方式将限制整包宽度,减少内部有效布置空间,降低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整车侧柱碰安全结构,包括框梁,所述框梁的内部设置有框梁型腔,且框梁型腔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倾斜设置于框梁型腔的内部,所述框梁的两侧皆设置有框梁吊耳,所述框梁吊耳顶部靠近框梁的一侧设置有缓冲槽,所述框梁吊耳的内部设置有吊耳空腔,所述吊耳空腔内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倾斜设置于吊耳空腔的内部,所述框梁远离框梁吊耳的一端设置有横梁。
优选的,所述横梁正面一端的两侧铆接有U字型加强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框梁吊耳内侧的夹角为60°。
优选的,所述框梁吊耳的底部由倾斜结构制成,所述框梁吊耳通过螺栓与汽车的底盘相互固定,所述框梁吊耳的数量为两组。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框梁内侧的夹角为135°。
优选的,所述框梁的内侧均匀设置有护筋,框梁与横梁通过螺栓相互连接。
优选的,所述侧柱碰安全结构设置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底盘下,并且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身一侧设置一碰撞用的侧柱,侧柱的直径为254毫米。
优选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运动方向与侧柱之间的夹角a为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717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动式精密元件真空吸附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力工程电缆用绕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