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控缝隙腐蚀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62967.1 | 申请日: | 2019-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47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林修洲;羊锋;窦宝捷;骆文泽;张润华;胡豪;梅拥军;杨巧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7/02 | 分类号: | G01N1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万霞 |
地址: | 643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控 缝隙 腐蚀 试验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控缝隙腐蚀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的金属样板固定在盖板下方且在盖板和金属样板之间设有密封垫圈,从而使得盖板和金属样板之间形成缝隙;盖板上均匀分布有若干竖直设置的微测头,并可通过调节所有微测头顶杆的伸出盖板下表面的长度来调节缝隙宽度;在盖板上方的一侧设有矩形加液槽,并在加液槽对应的盖板上设有加液口从而将加液槽和缝隙连通;在加液口处安装有辅助电极;在盖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探针和盐桥的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位于加液槽同一侧,探针安装孔和盐桥安装孔连线与加液口的一条边平行,探针和盐桥穿过安装孔并插入缝隙内,盐桥上外接有参比电极。该装置可调节缝隙宽度和缝隙深度,有助于研究缝隙腐蚀的机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化学腐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控缝隙腐蚀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的腐蚀长期并广泛的存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设施等几乎所有的领域中,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按照腐蚀的类型对金属造成的破坏程度而言,局部腐蚀对金属制品的破坏程度远大于全面腐蚀。据统计,局部腐蚀造成的腐蚀破坏事故是全面腐蚀的4倍左右。
缝隙腐蚀(宽度一般为0.025mm~0.1mm)是局部腐蚀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通常发生在金属与金属或者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构成的间隙中。大多数金属都会发生缝隙腐蚀,尤其是对如不锈钢和钛合金这类已钝化的金属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缝隙腐蚀发生的部位不明显,有着较长的孕育期,而且在发生时没有较为明显的前兆,所以很难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当缝隙腐蚀发生以后,其腐蚀速率会迅速增加并对材料造成严重的腐蚀。
评价材料耐缝隙腐蚀性能的电化学方法有GB/T13671《不锈钢缝隙腐蚀电化学试验方法》,该方法是通过试样表面与缝隙模具之间夹尼龙网形成缝隙,浸入氯化钠溶液,并施加极化电位,是一种加速腐蚀方法。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缝隙宽度和深度不可控,无法评价不同缝隙宽度和深度下金属材料的缝隙腐蚀;同时也是一种极化状态下的加速腐蚀方法,与实际腐蚀情况差别大;缝隙内腐蚀介质离子浓度、pH值等无法进行监测。
中国专利201210303051.2公开了一种剥离涂层下缝隙内金属腐蚀试验装置。包括底板、置于底板上并与底板固定的盖板,其中盖板与底板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盖板一侧为溶液区,溶液区与缝隙区相通,另一侧上均匀间隔设置有盐桥,用以外接参比电极,每个盐桥两侧对应的位置均分别设置有辅助电极和复合微电极,辅助电极和复合微电极的一端均与缝隙内溶液相通,辅助电极和复合微电极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铜导线与测量仪器相连接;底板上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小试样放置区,小试样放置区的位置与辅助电极一一对应。该装置可以对缝隙内金属进行不同缝隙深度电化学测量,同时可以对缝隙内微环境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检测精度高等优点,但无法对缝隙内金属进行不同缝隙宽度电化学测量。
张晋.硕士论文《5083和6061铝合金缝隙腐蚀行为研究》中的模拟缝隙环境实验装置通过一块中心掏空的矩形聚四氟乙烯环(360×80×0.2 mm)来制造缝隙,试样、聚四氟乙烯板、有机玻璃盖板用螺丝连接。该装置的缝隙宽度无法调节,所以也无法对缝隙内金属进行不同缝隙宽度电化学测量,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采用聚四氟乙烯板来控制缝隙的宽度。
研制一种可控制缝隙宽度和深度,同时能监测缝隙内腐蚀介质离子浓度、pH值等的新型缝隙腐蚀装置,并建立相应的试验方法,进而对各种材料的缝隙腐蚀行为和腐蚀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腐蚀学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减少工业中出现的缝隙腐蚀问题,延长各种设备的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缝隙宽度和缝隙深度的缝隙腐蚀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能为研究金属缝隙腐蚀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进而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不同缝隙宽度和缝隙深度下金属缝隙腐蚀的机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轻化工大学,未经四川轻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629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免追踪太阳能聚光集热器
- 下一篇:一种柔性超高压流体连接抗脉冲橡胶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