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溶胶灭火器的壳体装置及气溶胶灭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15065.5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72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东南 |
主分类号: | A62C5/00 | 分类号: | A62C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邹敏敏 |
地址: | 525200 广东省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溶胶 灭火器 壳体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灭火器的壳体装置及气溶胶灭火器,其中气溶胶灭火器的壳体装置,包括一方设有开口的外壳和将外壳进行密封的盖体,盖体和外壳嵌合并固定连接,盖体设有导气孔和凹槽,导气孔和凹槽皆连通外壳的内部,凹槽沿水平方向设置于盖体的上表面以供气溶胶灭火器的引线进行走向布置。盖体和外壳嵌合并固定连接,增加了连接的紧密性,可避免在灭火作用中外壳与盖体脱离而致使阻火颗粒和/或灭火颗粒向外喷发污染保护区。盖体上设有多个与外壳的内部连通的导气孔,优化了灭火气体扩散出去的流量,提高了灭火效率。盖体上的凹槽设置可使得灭火器中的引线从盖体伸出之后沿凹槽进行有序布置后汇聚,避免了引线的布置不当而浪费灭火器的诸多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灭火器的壳体装置及气溶胶灭火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灭火器一般是储压式灭火器,其瓶内的灭火剂和驱动气体是混存的,若瓶内为水、泡沫式、粉剂或卤代烷(Halon,亦称海龙、哈隆),其筒内压为100万至300万帕,作为瓶的制备材料常见的为碳钢或不锈钢。而当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其瓶内压高达2500万帕,其瓶的制备原料通常为合金钢,或铝合金。也就是说,目前比较常见的储压式灭火器的瓶的制备原料皆为金属或金属合金,这类灭火器一般很笨重而且操作比较复杂,极其不适用于车用或者家用。
为了满足车用或者家用要求,目前有研究出一种气溶胶灭火器。气溶胶灭火器所用的灭火剂为气溶胶,其为一种人为制造的液态或固态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该物质可以有效破坏燃烧反应链,从而达到灭火的作用。气溶胶灭火器一般都设有连接气溶胶的引线,且为了实现有效灭火,引线通常会设置为多根,多根引线的布置增加了气溶胶灭火器安装的难度,且引线的布置不当会浪费灭火器的诸多空间。同时,现有热气溶胶灭火器在使用过程中,热气溶胶在启动的时候,会快速燃烧并向外喷放灭火气体,由于上层空间的阻火颗粒的间隔很小,灭火气体在向外喷放过程中会因为空间不足而滞后释放,使得灭火器内腔的压强变大,使得盖体开启,从而导致阻火颗粒和/或灭火颗粒向外喷放导致污染保护区的现象,甚至对周边部件造成腐蚀损伤,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有必要对气溶胶灭火器进行改进,以解决引线布置不当及灭火器作用时,盖体与外壳脱离而致阻火颗粒和/或灭火颗粒污染保护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气溶胶灭火器的壳体装置及气溶胶灭火器,此壳体装置不仅能防止灭火器作用时,盖体与外壳脱离而致阻火颗粒和/或灭火颗粒污染保护区,而且还能将灭火器中的引线进行有序的布置而避免占用多余的空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灭火器的壳体装置,包括一方设有开口的外壳和将所述外壳进行密封的盖体,所述盖体和所述外壳嵌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盖体设有导气孔和凹槽,所述导气孔和所述凹槽皆连通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凹槽沿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上表面以供所述气溶胶灭火器的引线进行走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灭火器的壳体装置,盖体和外壳嵌合并固定连接,增加了连接的紧密性,可避免在灭火作用中外壳与盖体脱离而致使阻火颗粒和/或灭火颗粒向外喷发污染保护区。盖体上设有多个与外壳的内部连通的导气孔,优化了灭火气体扩散出去的流量,提高了灭火效率。盖体上的凹槽设置可使得气溶胶灭火器中的引线从盖体伸出之后沿凹槽进行有序布置后汇聚,避免了引线的布置不当而浪费灭火器的诸多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的上表面内凹形成所述凹槽,且所述凹槽呈十字交叉设于所述盖体的上表面,因而可于灭火器的气溶胶中连接4根或者4的倍数根引线而引出,且能沿十字交叉的凹槽中有序布置且最后进行汇聚,因而可在短时间内将外壳的内部的气溶胶于多处进行点燃,提高灭火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于所述凹槽上设有连通所述壳体内部的通孔,多个引线借以通孔而伸出外壳。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于所述凹槽的下部设有多个所述导气孔,依此可于有限尺寸的盖体上设置较多的导气孔,以提高灭火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东南,未经陈东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150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农业种植水循环利用装置
- 下一篇:通过钢筋插入波纹管连接的预制拼装墩柱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