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对置带式精确投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86669.6 | 申请日: | 2019-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30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龙;张隆梅;兰玉彬;李建勇;王兵;张彦斐;耿端阳;刘瑞军;张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7/20 | 分类号: | A01C7/20 |
代理公司: | 11638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新爱 |
地址: | 255000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本实用新型 排种管 传送装置 输种管 粒距 种床 随机性 播种机 并列设置 农用机械 投种装置 稳定运动 种子运动 盖板 传送板 带式 对置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置带式精确投种装置,包括由U型壳和盖板组成的排种管、并列设置在排种管内部的两个传送装置、设于排种管下端的传送板。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机械领域。在播种机通常采用管状的输种管引导种子运动,但是种子在输种管的运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降低了种床内种子的粒距一致性。本实用新型通过传送装置对种子的控制,实现了种子稳定运动保证了种床内种子的粒距的一致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领域中的精确排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置带式精确投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播种机上的排种器一般位置较高,种子在离开排种器后需要经历一段距离才能落到种床,通常采用管状的输种管引导种子运动,但是种子在输种管的运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种子在与输种管碰撞后运动轨迹会发生改变,导致种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变化,增大了种子在落到种床内的粒距变异;且种子在经过下降过程中的重力加速后落入种床的速度大于离开排种器的速度,速度越大种子在触地瞬间的跳动越大,降低了种床内种子的粒距一致性。如何提高种子在离开排种器后的投种速度和方向的一致性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具有更好的控制种子运动轨迹和种床内种子的粒距一致性的一种对置带式精确投种装置。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对置带式精确投种装置,包括由U型壳和盖板组成的排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种管内部并列设置有两个传送装置、所述排种管下部设有传送板,所述传送装置包括驱动轴、从动轴以及传送带,所述驱动轴与从动轴通过轴承固定在排种管管内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传送带套设在驱动轴与从动轴上,两个所述传送装置的传送带相邻面之间设有间隙用以夹持种子,至少一个驱动轴的至少一端延伸至排种管的外部,两个所述驱动轴上或者两个所述从动轴上设有相互啮合的齿轮,所述传送板的上部位于两个所述传送带之间。
更好的,所述传送带的外侧设有由绒毛或毛刷组成的软质层。
更好的,所述软质层的厚度为5~10mm。
更好的,两个所述传送带之间间隙的上部的间距大于下部的间距。
更好的,两个所述传送带之间间隙的最大间距为10~14mm,最小间距为3~5mm。
更好的,所述传送板包括位于上部的引导板和位于下部V型滑槽,所述引导板与滑槽的连接处紧贴传送带的下端。
更好的,所述引导板成上宽下窄的形状,位于两个所述传送带之间的引导板部分的边缘与传送带的表面平行,并且引导板的边缘插入软质层的内部。
更好的,所述引导板插入软质层的深度为1~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利用安装在排种器底部对置的传送带的软质层,夹持住从排种器投出的种子,利用传送带和传送板的配合,将种子按照相同的速度和轨迹送到距离种床较近的位置,具有:1、有效保护种子,避免在管壁内部撞击导致的对种子的破坏;2、有效的控制了种子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降低种子与土壤间的碰撞弹跳,提高种子的粒距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是图4中B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传送板的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866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谷子玉米杂粮铺膜播种机
- 下一篇:一种旱地莲藕种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