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监测板式橡胶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45685.0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972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贺金海;杨肖;王瑞奇;蒋太平;党新志;袁万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同杰桥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G01N3/08;G01N3/04;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新慧恒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24 | 代理人: | 王月霞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监测 板式 橡胶 支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监测板式橡胶支座,包括智能传感系统和板式减震橡胶支座本体,板式减震橡胶支座本体包括钢丝编织网布加劲层、橡胶层、侧面橡胶保护层、橡胶保护层,钢丝编织网布加劲层和橡胶层逐层交替布置形成本体框架,侧面橡胶保护层环绕设置在本体框架的侧壁上,橡胶保护层分别设置在本体框架的顶部和底部;智能传感系统包括智能材料、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接收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本实用新型能够实时监测支座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继而评估出支座的受力状态,提供支座的加固维修建议,以满足工程结构的智能化发展需求,且同时不影响支座的受力稳定性以及耐久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抗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监测板式橡胶支座。
背景技术
地震灾害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影响极大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为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师致力于结构的抗震设计,减隔震技术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性能板式减震橡胶支座有构造简单,重量轻,造价低,易于加工安装,抗震性能稳定,耐久性好的优点,桥梁结构中,支座是结构的关键传力构件,一旦发生失效将导致结构的传力途径发生改变,实际震害中,支座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而支座破坏也是十分常见的震害形式,桥梁结构的正常运营使用中,支座传力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结构的安全性能,因此实时监测支座的受力状态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时监测支座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的高性能板式减震橡胶支座,继而评估出支座的受力状态,提供支座的加固维修建议,以满足工程结构的智能化发展需求,还在于提供一种能监测支座受力状态的同时而不影响支座的受力稳定性以及耐久性的智能监测板式橡胶支座。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智能监测板式橡胶支座,包括智能传感系统和板式减震橡胶支座本体,所述板式减震橡胶支座本体包括钢丝编织网布加劲层、橡胶层、侧面橡胶保护层、橡胶保护层,所述钢丝编织网布加劲层和橡胶层逐层交替布置形成本体框架,所述侧面橡胶保护层环绕设置在本体框架的侧壁上,所述橡胶保护层分别设置在本体框架的顶部和底部;
所述智能传感系统包括智能材料、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接收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所述智能材料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所述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与数据接收系统连接,数据接收系统与数据处理中心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智能材料与侧面橡胶保护层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智能材料为压电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电流变液或纳米橡胶传感器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数据采集系统还设置有数据存储模块。
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数据传输系统采用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与数据接收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高性能板式减震橡胶支座采用柔性钢丝编织网布加劲层,使支座可倾覆滚动变形,智能材料设置在支座侧面同样能较好的监测支座受力状态的变化,通过监测该侧面橡胶保护层的受力状态发生变化,智能材料可实时输出该位置处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变化,实现实时监测;且与智能材料一体成型的侧面橡胶保护层在布置在支座侧面,在正常实用阶段不需要直接承受压力,不影响支座力学性能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传感系统的逻辑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钢丝编织网布加劲层,2为橡胶层,3为侧面橡胶保护层,4为智能材料、5为橡胶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同杰桥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同杰桥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456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