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火车装车楼与迁车平台组合应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58981.7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350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岳金灿;杜韬;崔建勋;杨洪祥;高天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7/06 | 分类号: | B65G67/06 |
代理公司: | 12108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22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车 空车 定位车 重车 火车 本实用新型 平台轨道 长度要求 铁路轨道 系统实现 应用系统 有效解决 走行装置 直线段 横移 解列 适配 推送 计量 牵引 自动化 保留 环保 铁路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车装车楼与迁车平台组合应用系统,包括火车装车楼、迁车平台、空车定位车和重车定位车,迁车平台底部设有走行装置且上部设有与铁路轨道相适配的迁车平台轨道,将空车皮横移至重车铁路线;空车定位车牵引设置在空车铁路线的空车列至迁车平台前并将解列后的若干空车皮牵至迁车平台上的迁车平台轨道;重车定位车将迁车平台上的空车皮推送至重车铁路线的火车装车楼下方装车位。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能够有效解决铁路装车线长度不满足两倍车长或铁路线直线段长度要求的情况下而无法采用火车装车楼装车的问题,能够保留装车楼环保性能好、计量精确的特点,迁车平台和定位车的应用也能使整个系统实现较高程度的自动化装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港口货物疏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火车装车楼与迁车平台组合应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港口货物的疏散仍采用汽运集疏港,由于汽车尾气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因此将采用铁路集疏运通道为港口装卸模式。目前国内外专业化散货码头常用的大宗散货快速装火车主要有装车楼定点装车和轨道式移动装车机移动装车两种形式,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火车装车楼结构示意图,包括吊装装置100、上游皮带机200、缓冲仓300、定量仓400、装车溜槽500,装车溜槽500位于待装重车上部的斜铲式。图2是现有技术轨道式移动装车机结构示意图,装车机的装车溜槽是装车分叉式溜槽。
装车楼定点装车的优点是:1)装车控制方式灵活,带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能实现半自动装车及手动装车,装车效率较高;2)采用的是静态定量斗秤的计量形式,精度和准确度较高,计量数据可直接作为商业结算的依据;3)装车楼溜管以上全封闭设计,供料转接抑尘效果较好;出料点及装车点上方和四周设置喷雾抑尘系统,能达到较好的环保要求。缺点是:铁路线需要足够的存车长度,一般以火车装车楼为界两侧至少留有满足一次装车车皮的长度;装车作业铁路线间距要从常规的5m增至8m,增加铁路的占地面积。轨道式移动装车机移动装车虽然移动装车机作业过程中火车无需移动,所以装车线长度只要满足大于一次装车车皮的长度即可,但是存在装车效率受上游给料系统影响装车效率较低;装车机上从供料到伸缩臂架带式输送机均没有全封闭且由于不是定点装车易产生洒料而环保性差、装车计量采用的是电子皮带秤不能满足装车精度和商业结算要求以及港区铁路需要设有轨道衡等缺点。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火车装车楼与迁车平台组合应用系统,能够有效解决铁路装车线长度不满足2倍车长或铁路线直线段长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而无法采用火车装车楼装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火车装车楼与迁车平台组合应用系统,包括火车装车楼、迁车平台、空车定位车和重车定位车,所述迁车平台底部设有走行装置且上部设有与铁路轨道相适配的迁车平台轨道,将空车皮横移至重车铁路线;所述空车定位车牵引设置在空车铁路线的空车列至迁车平台前并将解列后的若干空车皮牵至迁车平台上的迁车平台轨道;所述重车定位车将迁车平台上的空车皮推送至重车铁路线的火车装车楼下方装车位。
所述火车装车楼包括顶部接收上游带式输送机来料的缓冲仓、所述缓冲仓下部的定量仓,所述定量仓下部设有将计量后的来料进入火车空车皮内的移动给料输送机和装车溜槽。
所述移动给料输送机的移动方向与铁路线轨道方向平行。
所述迁车平台走行装置包括销齿传动机构和走行轮。
所述迁车平台为板材或型钢焊接而成的矩形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使用该装置能够有效解决铁路装车线长度不满足2倍车长或铁路线直线段长度要求的情况下而无法采用火车装车楼装车的问题,能够保留装车楼环保性能好、计量精确的特点,迁车平台和定位车的应用也能使整个系统实现较高程度的自动化装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火车装车楼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589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