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舵轮AGV驱动控制器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09231.3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725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王焘;徐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意欧斯物流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B60L15/20 |
代理公司: | 33301 杭州中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徐展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铜条 驱动控制器 控制器 熔断器 主接触器 交流驱动电机 控制器总成 转向控制器 转向电机 固定板 位置控制模式 本实用新型 安全稳定 保险丝盒 并列设置 舵轮 整车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舵轮AGV驱动控制器总成,包括控制器总成固定板,还包括设置于控制器总成固定板上的交流驱动电机Ⅰ控制器、交流驱动电机Ⅱ控制器、转向电机Ⅰ控制器、转向电机Ⅱ控制器、转向控制器Ⅰ熔断器、驱动控制器Ⅰ熔断器、转向控制器Ⅱ熔断器、驱动控制器Ⅱ熔断器、控制保险丝盒、Ⅱ主接触器、Ⅰ主接触器、B+连接铜条、Ⅰ主接触器连接铜条、Ⅱ主接触器连接铜条、驱动控制器Ⅱ连接铜条、B‑连接铜条、驱动控制器Ⅰ连接铜条;其中控制器采用相对位置控制模式,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保障了AGV车辆可以实现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运行;多个熔断器并列设置,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确保AGV整车的安全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AGV控制系统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舵轮AGV驱动控制器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料柔性搬运系统中,AGV的驱动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单驱动、差速驱动和双舵轮驱动。根据车型不同,各种驱动方式驱动轮分布各不相同。
双舵轮AGV车型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AGV车辆运行的转弯半径,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行空间的要求,可以实现复杂的运行轨迹要求。双舵轮AGV的转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动学过程,它与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密切关系,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实现AGV车辆的精确控制。而AGV的精确控制需要精确且稳定的控制器,才能满足AGV车辆在不同的工况下能够稳定的运行要求。现提出一种双舵轮AGV驱动控制器总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双舵轮AGV驱动控制器总成,能够满足AGV车辆在不同的工况下能够稳定的运行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舵轮AGV驱动控制器总成,包括控制器总成固定板,还包括设置于控制器总成固定板上的交流驱动电机Ⅰ控制器、交流驱动电机Ⅱ控制器、转向电机Ⅰ控制器、转向电机Ⅱ控制器、转向控制器Ⅰ熔断器、驱动控制器Ⅰ熔断器、转向控制器Ⅱ熔断器、驱动控制器Ⅱ熔断器、控制保险丝盒、Ⅱ主接触器、Ⅰ主接触器、B+连接铜条、Ⅰ主接触器连接铜条、Ⅱ主接触器连接铜条、驱动控制器Ⅱ连接铜条、B-连接铜条、驱动控制器Ⅰ连接铜条;
所述转向控制器Ⅰ熔断器、驱动控制器Ⅰ熔断器、转向控制器Ⅱ熔断器、驱动控制器Ⅱ熔断器通过B+连接铜条进行连接到电池B+接头,实现大电流供电;
所述交流驱动电机Ⅰ控制器与Ⅰ主接触器通过驱动控制器Ⅰ连接铜条进行连接实现大电流的控制;
所述转向控制器Ⅰ熔断器与转向电机Ⅰ控制器通过线缆连接为控制提供动力电源;
所述转向控制器Ⅱ熔断器与转向电机Ⅱ控制器通过线缆连接为控制提供动力电源;
所述交流驱动电机Ⅱ控制器与Ⅱ主接触器通过驱动控制器Ⅱ连接铜条进行连接实现大电流的控制;
所述交流驱动电机Ⅰ控制器交流驱动电机Ⅱ控制器通过B-连接铜条连接到电池的B-接口,实现控制器的负极大电流供电;
所述控制保险丝盒为控制器总成的控制电源部分。
作为优选,所述转向控制器Ⅰ熔断器与转向电机Ⅰ控制器通过6平方线缆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转向控制器Ⅱ熔断器与转向电机Ⅱ控制器通过6平方线缆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总成固定板四个角处各有一个用于与AGV车体相固定的圆形固定小孔φ12。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总成固定板的拐角处设有防划倒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意欧斯物流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意欧斯物流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092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向器、转向系统和车辆
- 下一篇:新型高性能井下扒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