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水冷一体式功率吸收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91139.1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75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博;杨冬雪;石明;谢华;柴源;吴越;李添龙;丁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11009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张晓飞 |
地址: | 1001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载腔 散热齿 功率吸收 齿牙 尾部盖板 波导管 吸收体 开口 本实用新型 热真空环境 常温常压 头部设置 外壁设置 尾部设置 依次递减 转接 散热孔 相邻齿 转发器 波导 放入 楔形 | ||
一种风水冷一体式功率吸收设备,包括:负载腔体、尾部盖板、波导管、集成散热齿、吸收体;所述负载腔体的尾部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将吸收体放入所述负载腔体的内部,所述负载腔体的尾部通过尾部盖板固定;所述负载腔体与尾部相对的端面作为负载腔体的头部,所述头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待测转发器转接波导的波导管,所述负载腔体的外壁设置有集成散热齿,所述集成散热齿的齿牙截面为楔形,集成散热齿的齿牙高度由负载腔体的头部至尾部依次递减,且两相邻齿距依次增加,集成散热齿的齿牙开有散热孔。本实用新型功率吸收设备适用于常温常压下功率吸收,又适用于热真空环境下功率吸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水冷一体式功率吸收设备,可用于通信卫星转发器常温常压和热真空工况下有线测试期间的射频功率吸收,属于卫星测试测量及射频大功率吸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卫星技术不断发展,多波束载荷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多点波束及高层次频率复用技术,极大提升系统容量。区别于传统广播卫星的大区域覆盖,多波束载荷利用多个较窄的点波束分别进行小范围覆盖,窄点波束具有更好的方向性和天线增益,从而提高通信信噪比,传输更高速率的数据业务,获得更优频谱效率。
通信卫星转发器在有线测试及热真空试验过程中,需要对转发器的每一个射频大功率输出端口进行功率吸收。传统广播卫星转发器测试时,由于转发器射频大功率输出端口较少,因此采用每一个端口都分别连接一只功率吸收负载的吸收方案,各个负载彼此独立,之间无关联。每只负载在各阶段试验前布局安装在卫星表面,待测转发器的每一个输出端口与对应负载之间通过转接波导相连。常温常压环境下测试时,选用风冷负载,测试时需要对负载进行吹风;热真空试验时,选用水冷负载,测试时需要对负载通循环水进行散热。
对于多波束转发器而言,射频大功率输出端口数极多(目前在研通信卫星最多有超过100个射频大功率输出端口),若采用现行功率吸收方案,则会有如下局限性:1、负载需求量极大(以100个射频大功率输出端口为例,则需要100只风冷负载及100只水冷负载),测试成本极高;2、单只负载的体积与重量较大。当数量较多时,在星表布局安装困难。常温常压测试与热真空试验需分别考虑负载布局,且需分别进行安装实施操作,试验流程繁琐;3、热真空试验时,需要针对水冷负载进行循环水路设计。当负载较多时,需要的循环水路就多,热真空容器壁的水路穿墙数量无法满足试验要求;若多只负载串联共用一个循环水路,则当循环水路满足第一只负载对水压的要求时,最后一只负载的水流速要求无法满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风水冷一体式功率吸收设备,能够灵活布局,操作流程简单,工程实用性好;设备中的功率吸收模块与散热模块彼此独立,可根据测试需求自由组合使用,散热模块同时具备风冷与水冷功能,使得设备既能在常温常压环境下完成功率吸收,又能在真空环境下完成功率吸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风水冷一体式功率吸收设备,包括:负载腔体、尾部盖板、波导管、集成散热齿、吸收体、集成散热板、单体散热齿;
所述负载腔体的尾部设置有开口,吸收体通过所述开口放入负载腔体的内部,所述负载腔体的尾部通过尾部盖板固定;
所述负载腔体与尾部相对的端面作为负载腔体的头部,所述头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待测转发器转接波导的波导管,所述负载腔体的外壁设置有集成散热齿,所述集成散热齿的齿牙截面为楔形,集成散热齿的齿牙高度由负载腔体的头部至尾部依次递减,且两相邻齿距依次增加,集成散热齿的齿牙开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孔径D和齿牙的高度h满足关系如下:
其中,hmax为集成散热齿的中最高的齿牙高度,hmin为集成散热齿的中最低的齿牙高度,p的取值范围为2~4;
所述波导管、集成散热齿、负载腔体加工为一个整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911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房高效散热装置
- 下一篇:公交站点信息远程反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