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块化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36877.6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864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姜文涛;汪伟;王红学;梅周盛;潘世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F01N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4100 江西省上***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声器外壳 内壁 第二空腔 第一空腔 空腔 芯管 消声器 本实用新型 模块化 吸音膜 通孔 外壁 聚氨酯泡沫塑料 隔板 泡沫玻璃层 吸音涂料层 表面设置 隔板分割 进气噪声 内部安装 吸音效果 塑料 高频率 横板 喷涂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消声器,包括消声器外壳,所述消声器外壳的内部安装有芯管,所述芯管的外壁与消声器外壳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割层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位于消声器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聚氨酯泡沫塑料层,所述第二空腔的内部位于消声器外壳内壁上设置有泡沫玻璃层,所述横板的一侧位于第一通孔的表面设置有塑料吸音膜层,所述第三空腔与塑料吸音膜层相对的一端位于消声器外壳内壁上喷涂有吸音涂料层,所述芯管的外壁位于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简单且空间被充分利用,提高对中高频率范围内进气噪声的吸音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消声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消声器 。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乘用车市场持续增长,家庭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顾客对汽车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看重汽车的内在性能品质,特别是车辆的NVH性能;发动机是汽车的主要噪声来源之一,而进气噪声是发动机主要声源之一;进气噪声是由于发动机节气门周期性开闭带来的压力脉冲变化和气流与进气管道壁面摩擦形成的;随着油耗排放法规的加严,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往小型涡轮增压方向发展,涡轮增压器的应用使得发动机进气流量增大,从而让进气噪声的问题变得愈发突出;现有技术是利用空气滤清器的内部体积构成扩张腔消声器,滤芯等吸声材料同时起到阻性消声器的功能。此外,针对空气滤清器无法解决的频率段噪声问题,一般通过增加大体积的谐振腔、1/4波长管和赫姆霍兹消声器等消声元件进行消声。但是随着整车功能的不断增加,前舱的布置空间越来越紧凑,限制了进气系统消声元件的布置空间,制约着整车NVH性能的提升。
目前,当前进气消声器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组合使用时内部除了隔板外,还需根据消声频率需求安装不同的挡板,且消声器内部存在部分空间浪费、效果相对也比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消声器 ,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当前进气消声器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组合使用时内部除了隔板外,还需根据消声频率需求安装不同的挡板,且消声器内部存在部分空间浪费、效果相对也比较差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消声器 ,包括消声器外壳,所述消声器外壳的内部安装有芯管,所述芯管的外壁与消声器外壳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割层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内部位于消声器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聚氨酯泡沫塑料层,所述第二空腔的内部位于消声器外壳内壁上设置有泡沫玻璃层,所述第三空腔的内部固定有横板,所述横板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横板的一侧位于第一通孔的表面设置有塑料吸音膜层,所述第三空腔与塑料吸音膜层相对的一端位于消声器外壳内壁上喷涂有吸音涂料层,所述芯管的外壁位于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的内部均开设有第二通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为圆形。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泡沫塑料层、泡沫玻璃层、塑料吸音膜层和吸音涂料层的厚度均为两毫米到三毫米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形柱、第二圆形柱和第三圆形柱之间成等腰三角形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为等距离均匀设置,且第二通孔的孔径大小为两毫米到四毫米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简单且空间被充分利用,布置空间紧凑,提高对中高频率范围内进气噪声的吸音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入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芯管、聚氨酯泡沫塑料层、泡沫玻璃层、塑料吸音膜层和吸音涂料层的设置,可以将噪声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形成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内部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层、泡沫玻璃层、塑料吸音膜层和吸音涂料层,改变模块化消声器的传递损失曲线,分段度噪声进行吸收,提高对噪声吸收的效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汉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368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用高效率除油气循环系统
- 下一篇:一种后处理端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