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感应法的免端接型网络寻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332498.X | 申请日: | 2019-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90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天霖;常雪松;张天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天霖 |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 |
| 代理公司: | 郑州金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1 | 代理人: | 郭增欣 |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缆线 非屏蔽双绞线 音频信号 感应线 本实用新型 寻线装置 感应法 嵌入 信号发生器 信号接收器 半封闭式 接头安装 金属导体 紧密缠绕 位置感应 网络 管内部 管轴向 外护套 穿入 缆头 搜索 环绕 取出 灵活 传播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感应法的免端接型网络寻线装置,它包括四对非屏蔽双绞线、RJ‑45接头和C形的感应线管,所述四对非屏蔽双绞线的一端与RJ‑45接头安装在一起,所述RJ‑45接头与网络寻线仪连接,从四对非屏蔽双绞线的另一端抽取出一个线对,环绕C形管壁横截面紧密缠绕,沿管轴向绕制成C形线圈,寻线时,将被寻缆线嵌入所述C形的感应线管,打开信号发生器,音频信号在所述C形的感应线管内部被感应注入嵌入缆线的金属导体,并沿缆线传播,用寻线仪信号接收器在缆线另一端搜索音频信号即可定位至被寻缆线。本实用新型采用半封闭式线圈,可从缆线的任意位置感应注入音频信号,不破坏缆线外护套,不必要求从缆头处穿入线圈,使用灵活快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综合布线工程网络寻线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感应法的免端接型网络寻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通信事业的发展,综合布线系统作为一种由通信缆线和连接硬件组成的基础弱电系统,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运用已非常广泛。为便于管理和维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1-2016》规定综合布线的每一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终接点等组成部分均应给定唯一的标识符,并应设置标签,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标明相同的标识符。从施工角度讲,布放缆线前应确保两端做好缆线标识。就配线子系统中的对绞缆线而言,如果在没有粘贴缆线标识的情况下完成布放,则需要使用寻线仪对缆线两端进行识别对应,否则会形成混乱的布线。而目前的寻线方法必须在缆线的一端成端之后才可实施,即需要安装水晶接头或者将缆线端接到网络配线架或信息插座模块上。这种情形在综合布线系统改造或者流程不规范的工程施工中比较常见。若涉及缆线数量很多尤其是使用屏蔽双绞线时,这种传统寻线方式则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和人力,降低施工效率,造成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能够方便快捷地用于查找两端均未端接的对绞电缆、还能放宽对缆线布放与标识制作的先后要求、使施工的灵活性更强的基于感应法的免端接型网络寻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感应法的免端接型网络寻线装置,包括四对非屏蔽双绞线、RJ-45接头和C形的感应线管,所述四对非屏蔽双绞线的一端与RJ-45接头安装在一起,所述RJ-45接头与网络寻线仪连接,从所述四对非屏蔽双绞线的另一端抽取出一个线对,环绕C形管壁横截面紧密缠绕,沿管轴向绕制成C形线圈,寻线时,将被寻缆线嵌入所述C形的感应线管,打开信号发生器,音频信号在所述C形的感应线管内部被感应注入嵌入缆线的金属导体,并沿缆线传播,用寻线仪信号接收器在缆线另一端搜索音频信号即可定位至被寻缆线。
所述C形的感应线管的表面上附着一层铝箔,以增加电磁屏蔽效果,使所述C形的感应线管内部获得较强的电磁信号;由于网络寻线仪输入到被缠线对两根线上的信号极性必须相同,因此在安装RJ-45接头时必须根据不同网络寻线仪的信号输出情况调整线序。
所述线圈的外面覆上一层的PVC软薄膜,防止所述线圈在管壁上滑动变形和受到磨损。
所述C形的感应线管外面加装一层硬质塑料外壳,所述塑料外壳的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通过铰链结构连接,所述活动部分的末端粘接有橡皮塞条,后者对嵌入线管的缆线起到限制固定作用。
所述C形的感应线管采用聚乙烯制成,其内径为12-16mm,开口长度为6-8mm,能够支持嵌入五类到七类双绞线,线管绕线部分长度为15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感应法向被测缆线输入音频信号,取代传统的直接注入法,采用半封闭式线圈,可从缆线的任意位置感应注入音频信号,不破坏缆线外护套,不必要求从缆头处穿入线圈,使用灵活快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天霖,未经张天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324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电网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ARINC818总线仿真测试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