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21619.0 | 申请日: | 2019-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19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杨进城;陈建庭;马向阳;潘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进城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B17/88 |
代理公司: | 44365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谢伟 |
地址: |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位器 把持 传导 固定装置 融合 第二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 复位钳 寰枢椎 提拉 本实用新型 复位融合器 寰枢椎脱位 内固定术 手术切口 凹陷 复位 侧块 松解 关节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该系统包括融合固定装置、把持复位器及提拉复位钳,所述融合固定装置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融合固定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把持复位器相连,所述提拉复位钳至少包括第一传导部及第二传导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位于所述第一传导部与所述第二传导部之间,该系统用于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手术时使用,且该系统使用时只需一个手术切口就能理想完成寰枢椎前路松解复位及融合内固定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背景技术
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等上颈椎疾病造成寰枢椎正常对合关系的异常,寰枢椎脱位或不稳,可造成高位颈脊髓受压引起高位截瘫甚至死亡。针对这种情况,现有的治疗方案为:一是经口咽前路寰枢松解复位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二是经口咽松解复位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这两种治疗方案中,都是在松解寰枢椎两侧侧块关节后,通过将枢椎向前下方提拉或将寰椎向后上方推拉复位以达到颈脊髓腹侧减压效果,术中侧块关节常规植入自体髂骨进行融合(伴/不伴后路寰枢间植骨融合);
但是,以上两种治疗方案中都存在不足之处,其中,经口咽前路寰枢松解复位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手术时需要在寰枢椎前后两侧切两个切口,手术时患者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状态下术中在寰枢椎松解后,寰枢椎处于极度不稳情况下变换体位有增加颈脊髓损伤造成高位截瘫甚至死亡的可能;经口咽松解复位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由于口腔术野狭小,且目前临床上无合适寰枢椎专用融合器及其工具可用,手术操作困难且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该系统用于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经口前路手术时使用。
其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包括融合固定装置、把持复位器及提拉复位钳,所述融合固定装置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融合固定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把持复位器相连,所述提拉复位钳至少包括第一传导部及第二传导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位于所述第一传导部与所述第二传导部之间。
所述融合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融合器,所述第一融合器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融合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上设有防滑凸起,所述第一融合器具有前侧板及后侧板,所述前侧板的下侧边相对其上侧边向所述后侧板的方向倾斜,所述前侧板上设有贯通所述前侧板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从所述前侧板的前侧向所述前侧板的后侧斜上方延伸,且在延伸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内径逐渐变窄,所述第一固定孔内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前侧板上。
所述融合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接骨板,所述第一接骨板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前侧板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接骨板上至少设有贯通所述第一接骨板前表面及后表面的第二固定孔及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及所述第三固定孔之间设有第一阻挡板,所述第一阻挡板与所述第一接骨板旋转铰接,所述第二固定孔内侧为光滑弧形面,所述第二固定孔从所述第一接骨板前表面至后表面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
所述融合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接骨板,所述第二接骨板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前侧板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接骨板上设有贯通所述第二接骨板前表面及后表面的第四固定孔。
所述融合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三接骨板,所述第三接骨板位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前侧,第一融合器与第三接骨板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三接骨板为“Z”字形结构,所述第三接骨板上至少设有前后贯通所述第三接骨板的第五固定孔、第六固定孔及第七固定孔,所述第五固定孔位于所述第三接骨板的上部,所述第六固定孔及所述第七固定孔位于所述第三接骨板的下部,所述第六固定孔内侧为光滑弧形面,且第六固定孔从所述第三接骨板的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所述第六固定孔与所述第七固定孔之间设有第二阻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进城,未经杨进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216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股骨假体的结构
- 下一篇:嵌入式颈椎前路加压融合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