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解槽产品转运残气吸附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88244.2 | 申请日: | 2019-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23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想;马春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想 |
主分类号: | C25B9/00 | 分类号: | C25B9/00;C25B15/00;C25C7/00;C25C7/06 |
代理公司: | 33247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洪中清 |
地址: | 029199 内蒙古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内蒙;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管 电解槽 集气管 残气 残极 本实用新型 上端 出气口 集气罩 冷却箱 吸附处理装置 厂房 产品转运 电解设备 内侧壁 上表面 上侧壁 右侧壁 天车 漏出 排出 搬运 穿过 排队 污染 制作 | ||
电解槽产品转运残气吸附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解设备技术领域;天车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号排气管,一号排气管的出气口穿过厂房的右侧壁后,与一号集气管连接,数个电解槽分布在厂房内的地面上,电解槽的上表面上均固定有两个二号排气管,二号排气管上的出气口与二号集气管连接,电解槽的右侧设有残极冷却箱,该残极冷却箱右侧内侧壁的上端设有集气罩,该集气罩的上端插设有三号排气管,该三号排气管的另一端插设在一号集气管内,电解槽内部的残气和搬运残极时漏出的残气均分别通过电解槽上侧壁上的排气管和天车上的排气管排出集气管内,从而可避免气体外排队环境造成污染,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残气逃逸少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解槽产品转运残气吸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电解槽由槽体、阳极和阴极组成,多数用隔膜将阳极室隔开,按电解液的不同分为水溶液电解槽、熔融盐电解槽和非水溶液电解槽三类,当直流电通过电解槽时,在阳极与溶液界面处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与溶液界面处发生还原反应,以制取所需产品,而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残气,如不能及时排出的话,气体将大量附着在电极的表面,增加电极阻抗,造成槽电压升高、电解效率降低、电极发热等现象,严重时造成电极损坏,阳极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和固体粉尘,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电解槽产品转运残气吸附处理装置,厂房外侧的左右两侧壁上均分别固定有集气管,电解槽内部的残气和搬运残极时漏出的残气均分别通过电解槽上侧壁上的排气管和天车上的排气管排出集气管内,从而可避免气体大量附着在电极的表面上,而对电极造成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电解槽、天车、残极冷却箱、一号排气管和一号集气管,所述天车的支撑架固定在厂房的屋梁上,天车的前后两侧均设有一号排气管,该一号排气管固定在天车支撑架的横梁和纵梁上,一号排气管的进气口悬设在数个电解槽的上方,且分别通过连接杆与天车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一号排气管的出气口穿过厂房的右侧壁后,与一号集气管连接,该一号集气管设置于厂房外部的右侧,且固定在厂房右侧的外侧壁上,数个电解槽等距分布在厂房内的地面上,电解槽的上表面上均固定有两个二号排气管,二号排气管上的进气口分别悬设在电解槽的两侧,其出气口穿过厂房的左侧壁后,与二号集气管连接,该二号集气管设置于厂房外部的左侧,且固定在厂房左侧的外侧壁上,电解槽的右侧设有残极冷却箱,该残极冷却箱右侧内侧壁的上端设有集气罩,该集气罩的上端插设有三号排气管,该三号排气管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残极冷却箱的上侧壁、厂房的后侧壁后,插设在一号集气管内,残极冷却箱的右侧壁与厂房右侧的内侧壁接触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罩的前侧设有卷帘门,卷帘门的上端的前侧壁固定在传送带上,传送带的左右两端分别套设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从动轮上端的转动轴通过轴承与残极冷却箱的上侧壁旋接,主动轮上端的转动轴穿过残极冷却箱的上侧壁后,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电机固定在残极冷却箱上侧的外侧壁上,卷帘门的下端悬设在导轨的上方,该导轨固定在地面上,且其一端露设在残极冷却箱的外侧,其另一端设置于残极冷却箱内部,导轨上滑动设置有推板。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槽左右两侧的侧壁上的通孔上均盖设有遮挡盖,该遮挡盖的右端均设有支撑棍,该支撑棍的内端通过轴承与电解槽的外侧壁旋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号排气管和二号排气管均由固定管和进气管构成,固定管侧壁上的滑槽内均滑动设置有进气管,进气管的一端插设固定在弹性钢圈的下侧壁上,弹性钢圈设置于固定管内,弹性钢圈的两端内分别绕设在转轴上,该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固定管内部左右两端的前后侧壁旋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管与进气管相邻一侧的内侧壁上固定有石墨层,石墨层的上侧壁与弹性钢圈的下表面接触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想,未经李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882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