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升降的车载集装箱智能锁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46275.1 | 申请日: | 201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722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朱庆建;张琴;程家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机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P7/13 | 分类号: | B60P7/13;B61D45/00 |
代理公司: | 31227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兵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智能锁 导槽 锁体 锁座 底座 转动 自动化 车载集装箱 信息化水平 锁头 车载平台 工作效率 核心部件 行业技术 自动升降 集装箱运输 智能化 机械化 集装箱 填补 升级 | ||
一种自动升降的车载集装箱智能锁,包括结构部分和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安装在结构部分内,所述结构部分包含锁座、锁体和传动机构;所述锁座包含框架、平台、底座和导槽基础,平台、底座和导槽基础均位于框架内;所述锁体包含锁头、锁肩及导管,导管紧连着锁肩,导管转动的时候,带着锁肩一起转动;该智能锁将原连接车载平台和集装箱的锁从完全机械化升级到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是大幅提升集装箱运输行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核心部件,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锁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升降的车载集装箱智能锁。
背景技术
目前集装箱车载陆地运输时多采用火车或者货车(以下统称“车载平台”),集装箱和车载平台之间主要靠FTR锁将集装箱和车载平台连接,运输过程中保持集装箱处于稳定的状态,火车运输时每节车共有8个锁座,分别为:1#,2#,3#,4#,5#,6#,7#,8#,集装箱主要有20英尺和40英尺两种规格,运输两个20英尺集装箱可分别使用1#,2#,7#,8#和3#,4#,5#,6#各四个锁,运输1个40英尺集装箱使用1#,4#,5#,8#共四个锁,此时2#,3#,6#,7#四个锁需收缩到锁座内部或翻转到平台底部,但两种方案均需要工人手动操作来完成,主要存在两个弊端,一、不仅工作效率底,还可能存在误操作;二、在运输过程中,这些锁的实时状态无法监控,如有损坏而没及时发现,集装箱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脱扣甚至掉箱事故发生,因此需要重新设计一种能满足同一承载平台分别运输(或混合运输)40英尺和20英尺集装箱业务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而进行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自动升降,实时监控锁体和集装箱的状态,可广泛应用于车载平台,满足同一平台分别或混合运输集装箱业务需求的自动升降的车载集装箱智能锁。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升降的车载集装箱智能锁,包括结构部分和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安装在结构部分内,所述结构部分包含锁座、锁体和传动机构;
所述锁座包含框架、平台、底座和导槽基础,平台、底座和导槽基础均位于框架内;
所述锁体包含锁头、锁肩及导管,导管紧连着锁肩,导管转动的时候,带着锁肩一起转动;
传动机构包含联轴器和电机,锁头和电机之间设置有丝杆、轴承和导槽,所述电机的驱动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杆相连,电机通过驱动丝杆,分别实现锁体的上升、旋转以及下降;
所述控制部分包含传感器、电源系统和单元控制器,电源系统和单元控制器安装在底座上;
所述传感器包含距离传感器、称重传感器和电磁销,所述电磁锁和距离传感器均内置于导槽内;
所述平台包含第一层平台和第二层平台,第一层平台位于第二层平台的上端,所述框架的最顶端设置有锁孔,第一层平台位于锁孔的下方;
所述第二层平台的剖面为长方形,第二层平台的长边两端与框架相连;
所述电源系统和单元控制器均安装在第一层平台的下方,单元控制器和电源系统分别位于第二层平台的两侧;
所述距离传感器分为第一组传感器和第二组传感器,所述第一组传感器安装在第一层平台上表面,第二组传感器安装在第二层平台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内还设置有孔,所述孔包含走线孔、第一排水孔、第二排水孔和第三排水孔,第一排水孔位于底座的四周,第二排水孔位于框架的底端四周,第三排水孔位于第一层平台上;
所述底座位于框架的底端,框架的内侧设置有衬垫;
所述导槽基础安装在第二层平台上,所述走线孔与导槽基础贴合安装在第二层平台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机学院,未经上海电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462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