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17383.6 | 申请日: | 2019-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722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徐瑞;陶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韧带 穿刺 | ||
本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公开了一种通过圆弧面的设计,能够在穿刺过程中用手指指引,且能够直接竖直放置的穿刺器。能够减少患者的创伤,并且降低了出血的几率。其特征在于延长杆一端置于固定把头一端上,所述延长杆另一端弧形折弯形成弯钩部,所述弯钩部为圆弧形结构,所述弯钩部末端置有导向头,所述导向头尾部为圆弧面,所述导向头直径逐渐减小,所述弯钩部末端外侧面上开有缠线槽,所述缠线槽深度逐渐加深,所述延长杆的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固定把头为圆柱型结构,且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加,所述固定把头外侧开有多个防滑槽,所述固定把头另一端置有螺套,握持把一端和螺套相螺接,所述握持把外侧开有多个防滑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涉及一种对骶棘韧带进行穿刺的穿刺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圆弧面的设计,能够在穿刺过程中用手指指引,且能够直接竖直放置的穿刺器。
背景技术
目前,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VSSLF)是盆底修复手术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1951年Amreich最早提出这一手术构想,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子宫脱垂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技术优点:1、创伤小,操作简单,出血少的特点;2、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现常用于子宫脱垂或子宫切除后阴道脱垂的患者,手术具体步骤是:先行保留骶棘韧带,用持针器夹持带线的针穿过骶棘韧带,再用持针器持针缝合宫颈或阴道残端,现有技术由于阴道空间有限,骶棘韧带暴露困难,无法确切明确缝合的部位就是骶棘韧带,缝合后需再用手指触摸感知,但现有的穿刺针均为尖头,无法用手指引感知具体的穿刺部位,增加了患者的创伤、增加了出血的几率,若缝合部位不是骶棘韧带,需再次重新缝合,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创伤,另一方面增加了手术的时间,并且现有穿刺针放置时需要放置在放置架上,不能够自行竖立。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提供了一种通过圆弧面的设计,能够在穿刺过程中用手指指引,且能够直接竖直放置的穿刺器。能够减少患者的创伤,并且降低了出血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由弯钩部、延长杆、固定把头、握持把、防滑槽、导向头、缠线槽和螺套组成,延长杆一端置于固定把头一端上,所述延长杆另一端弧形折弯形成弯钩部,所述弯钩部为圆弧形结构,所述弯钩部末端置有导向头,所述导向头尾部为圆弧面,所述导向头直径逐渐减小,所述弯钩部末端外侧面上开有缠线槽,所述缠线槽深度逐渐加深,所述延长杆的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固定把头为圆柱型结构,且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加,所述固定把头外侧开有多个防滑槽,所述固定把头另一端置有螺套,握持把一端和螺套相螺接,所述握持把外侧开有多个防滑槽,所述握持把为圆柱型结构,且直径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加,所述握持把另一端端面为平面。
有益效果
一、能够减少患者的创伤,并且降低了出血的几率。
二、穿刺器顶端弧形设计,有利于缝合。
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四、便于缝线的固定和穿出。
五、能够直立放置,减少外部环境对其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弯钩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的立体拆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骶棘韧带穿刺器挂扣位置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中
其中零件为:弯钩部(1),延长杆(2),固定把头(3),握持把(4),防滑槽(5),导向头(6),缠线槽(7),螺套(8)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未经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173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磁悬浮轴承系统及发电机
- 下一篇:一种测绘多功能作业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