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71608.9 | 申请日: | 2019-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060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林仁志;任意;张光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3/00 | 分类号: | B63C3/00;B63C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511462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船舶 支撑面 支撑柱 底面 墩木 本实用新型 承重框架 坞墩 高度可调 维护保养 支撑介质 可循环 连接筋 船体 下水 支撑 制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船舶支架,包括承重框架、支撑柱和墩木,承重框架包括支撑面、底面及连接在支撑面与底面之间的若干连接筋,支撑柱的顶部与底面连接,支撑柱的底部与墩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支架既可作为支撑介质,解决船舶移船下水需要,又可作为坞墩使用,减少坞墩的布置数量,墩木的高度可调,使支架的支撑面各处均可与船体紧密接触,支撑效果好。本船舶支架具有结构强度大,制作简单、可循环使用、维护保养简单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支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船舶下水一般采用的是滑道下水、气囊下水或浮船坞下水的方式,而现有的滑道下水和气囊下水都需要依靠建造在陆地上的船台或者坡道来实现。陆地船台或坡道一般为混凝土结构,需要占用陆地,并且对环境造成影响,而浮船坞造价高昂,维护费用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支架,既可作为坞墩使用,又可在下水过程中作为移船支架。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船舶支架,包括承重框架、支撑柱和墩木,所述承重框架包括支撑面、底面及连接在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若干连接筋,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所述底面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底部与所述墩木连接,所述墩木包括第一墩木和第二墩木,所述第一墩木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呈锐角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地面抵接,所述第二墩木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侧面和与所述第三侧面呈锐角设置的第四侧面,其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支撑柱的底部抵紧,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墩木上沿水平方向至少开设一个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第一加强螺栓,所述第一加强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第一加强螺母旋接;
所述第二墩木上沿水平方向至少开设一个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置第二加强螺栓,所述第二加强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第二加强螺母旋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螺栓与所述第二加强螺栓均为双头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螺栓与所述第一墩木之间、所述第二加强螺栓与所述第二墩木之间设置有可减小第一通孔处及第二通孔处压力的垫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墩木和所述第二墩木通过钢丝或绳索绑定在所述支撑柱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柱包括柱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柱本体远离所述承重框架一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柱本体之间设置若干加强筋,所述若干加强筋上开设有供所述钢丝或所述绳索穿过的墩木固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均设置有粗糙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面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所述承重框架的外框呈矩形,所述承重框架上设置至少一个顶压区,每个所述顶压区设置有呈十字形的承压部,所述承压部与顶压小车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柱连接在所述承重框架的外框上,使所述底面下方形成可供所述顶压小车通行的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重框架上设置有吊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可作为支撑介质或坞墩使用,解决船舶移船下水需要,减少坞墩的布置数量;
2、在支撑柱下设置可调节高度的墩木,使支架的支撑面各处均可与船体紧密接触,支撑效果好;
3、结构强度大,可在船底摆放多个,且支撑面与船底板接触面积大,可减少船体局部的受力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未经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716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港口航标
- 下一篇:船舶过驳防倾支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