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温度采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14030.3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00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峰;周锦;陈耘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近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朱静谦 |
地址: | 3256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镍片 电池 软性电路板 温度采集 温度接收 电池组 温度采集板 采集 本实用新型 边缘间隔 电池组合 温度差 减小 连通 测量 保证 乘客 传递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温度采集结构,包括由若干电池组合而成的电池组和设置在电池组上方的软性电路板,软性电路板的边缘间隔设置有若干温度接收区,电池与温度接收区之间设置有镍片,镍片的上方设置有能采集镍片上的温度、并传递到温度接收区的温度采集板;上述温度采集结构在镍片的上方设置与软性电路板连通的温度采集板,使得温度的采集能靠近电池,减小因镍片的温度的流失而导致镍片两端之间存在的温度差,更准确的测量出电池的温度,保证电池的正常运行,进而保证乘客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温度采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温度采集结构。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组是电动汽车等电动设备的核心部件,其为电动汽车等提供电能,从而驱动车辆等运转。由于在车辆等电动设备中使用的动力电池一般需要较高的电压水平,所以常常需要将多个电池单体串联而成。当单体容量较小时,还需要将多个电池单体并联,再进行串联。电池单体串联或并联时都需要连接件将相邻电池的极柱连接,为了保障电池的安全使用、提高电池组寿命,需要监控电池的使用状态,极柱连接件的温度便是监控的数据之一。
现有技术中电池温度的采集是利用软性电路板来测量,软性电路板与电池之间设置有用于传递温度的镍片,电池工作时的温度从镍片的一端传递到连接软性电路板的另一端,温度会在传递的过程中流失,导致软性电路板采集到的温度与实际电池温度存在较大的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准确测量电池温度的电池温度采集结构。
一种电池温度采集结构,包括由若干电池组合而成的电池组和设置在所述电池组上方的软性电路板,所述软性电路板的边缘间隔设置有若干温度接收区,所述电池与所述温度接收区之间设置有镍片,所述镍片的上方设置有能采集所述镍片上的温度、并传递到所述温度接收区的温度采集板。
所述温度采集板包括与所述温度接收区的所述接收点对应贴合的连接点,沿所述镍片向所述电池方向延伸的热敏采集点,所述连接点与所述热敏采集点通过线路连接。
所述接收点包括正极接收点和负极接收点;所述接收点不与所述镍片连接。
与所述接收点对应的所述连接点包括与所述正极接收点连接的正极连接点和与所述负极接收点连接的负极连接点,所述热敏采集点包括与所述接收点相对的正极热敏采集点和负极热敏采集点。
所述正极热敏采集点和负极热敏采集点相互靠近。
所述镍片与所述温度采集板之间贴覆有导热双面胶。
所述镍片上设置有用于增强强度的补强板。
所述接收点和连接点在所述镍片压合所述补强板后通过贴片机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温度采集结构,包括由若干电池组合而成的电池组和设置在电池组上方的软性电路板,软性电路板的边缘间隔设置有若干温度接收区,电池与温度接收区之间设置有镍片,镍片的上方设置有能采集镍片上的温度、并传递到温度接收区的温度采集板;上述温度采集结构在镍片的上方设置与软性电路板连通的温度采集板,使得温度的采集能靠近电池,减小因镍片的温度的流失而导致镍片两端之间存在的温度差,更准确的测量出电池的温度,保证电池的正常运行,进而保证乘客的安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温度采集结构,温度采集板包括与温度接收区的接收点对应贴合的连接点,沿镍片向电池方向延伸的热敏采集点,连接点与热敏采集点通过线路连接;上述结构中温度采集板的热敏采集点靠近电池,这样就能使温度采集板采集到最接近电池本身的温度,然后将数据通过线路和连接点传递到软性电路板及控制器上,保证采集到最接近电池温度的温度,减少温度在传递过程中的流失,使得控制器能获得温度更接近实际温度,使得调节准确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近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近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140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