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10327.2 | 申请日: | 201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66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吉训明;尹志臣;房建成;李思颉;李明;赵文博;王媛;杨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135 | 分类号: | A61B17/135;A61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郭鑫 |
地址: | 10005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缺血 适应 训练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包括:具有气囊的绑带、气泵、脉搏传感器、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所述气囊与所述气泵连接,且气泵连接气泵控制器;气泵控制器和脉搏传感器分别连接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接收训练指令后,控制气泵完成预设次数充放气过程后结束训练,且每次充放气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为预设恢复时长,且每次充放气过程中,脉搏传感器将采集的脉搏数据发送给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进行充放气控制。可见,以脉搏作为参数控制气泵充放气,不同个体适应性施加不同压力满足脉搏参数的值,解决目前以固定压力为参数控制气泵充放气对不同个体存在欠压或过压的问题,提升训练效果,使实验可重复性提高,效率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缺血预适应训练仪。
背景技术
自1986年Murrry等首次报道了重复短暂地夹闭冠状动脉能缩小冠状动脉长时间夹毕导致的心肌梗死面积以来,肢体对缺血的获得性耐受现象立刻成为科学界的热点问题。“缺血预适应”的概念随即应运而生,即当某器官预先经历重复、短暂的缺血打击后,可获得对随后持续的、致死性缺血的耐受能力。研究发现缺血预适应现象在包括人类在内的近75%的物种出现,能产生缺血预适应的器官包括心、脑、肝、肾、肺和骨骼肌等全身器官。
进一步研究发现,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不仅局限于重复缺血器官本身,而且对远隔器官的缺血损伤也有保护作用,提示缺血预适应的作用具有全身性。重复阻断冠状动脉、颈总动脉、胸主动脉,除分别增强心、脑、肾、脊髓等局部器官对缺血的耐受力,同时也增强其它远隔异位器官的缺血耐受力,该现象被称为“远隔缺血预适应”。
目前,缺血预适应训练仪通常采用的是体外袖带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然而袖带压力没有统一参数,设置的固定压力对不同的个体出现欠压或过压的情况,造成训练效果不好,从而导致实验可重复性差,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缺血预适应训练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包括:
具有气囊的绑带、气泵、脉搏传感器、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和气泵控制器;
所述气囊与所述气泵连接,且所述气泵连接所述气泵控制器;所述气泵控制器和所述脉搏传感器分别连接所述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
所述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接收训练指令后,控制所述气泵完成预设次数充放气过程后结束训练,且每次充放气过程之间的时间间隔为预设恢复时长,且每次充放气过程中,所述脉搏传感器将采集的脉搏数据发送给所述控制器进行充放气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泵为充放气一体式气泵;
所述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接收训练指令后,向所述气泵控制器发送充气指令,所述气泵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进行充气,所述脉搏传感器采集脉搏数据并发送给所述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所述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在所述脉搏数据为零后,向所述气泵控制器发送停止充气指令并进行计时,所述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在计时时长达到预设压迫时长后,向所述气泵控制器发送放气指令,所述气泵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进行放气,其中,所述发送充气指令至所述发送放气指令的过程构成一次充放气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还包括:计时器;
所述计时器连接所述缺血预适应训练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未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103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