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于虾鱼混养的增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01118.1 | 申请日: | 2019-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43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虞为;林黑着;黄小林;李涛;杨育凯;黄忠;周传朋;刘岩;杨长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44493 广州专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谭昉<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51812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氧管 管网 增氧 鼓风机 输气管 本实用新型 内腔相通 立体供氧 虾鱼混养 增氧装置 水体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虾鱼混养的增氧装置,其包括一鼓风机,所述鼓风机上设有输气管;一纵向增氧管网,所述纵向增氧管网通过输气管与所述鼓风机相连接,所述纵向增氧管网包括第一框架和多条纵向延伸的第一输氧管,所述第一输氧管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内,且所述第一输氧管与所述第一框架的内腔相通;一横向增氧管网,所述横向增氧管网通过输气管与所述鼓风机相连接,所述横向增氧管网包括第二框架和多条纵横延伸的第二输氧管,所述第二输氧管位于所述第二框架内,且所述第二输氧管与所述第二框架的内腔相通。本实用新型可以为整个水体提供全方位立体供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品养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虾鱼混养的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自凡纳滨对虾引进我国以来,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产量的追求,放养密度不断增加,养殖环境恶化,对虾白斑综合症、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等恶性病害频频出现。由于对虾单品种养殖池塘生物群落结构单一,饲料利用率较低,大量代谢产物在池塘中积累,这是导致养殖水环境恶化、传染性疾病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虾鱼混养模式是解决对虾养殖业所面临上述难题的新模式。虾池中混养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病虾和死虾,能有效阻止健康虾摄食病虾和死虾,从而阻断病害的传播途径;虾池中混养杂食性鱼类可以摄食过量的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由于营养过剩对水质的污染;虾池中混养滤食性鱼类可以滤食水体中大量浮游植物和有机颗粒,而提高对初级生产力和残饵的利用率,使得虾池生态系中的物质循环通畅。
溶解氧是水产动物赖以生存和维持生命代谢活动的主要因子之一。充足的溶解氧水平能够平衡藻相和菌相,调控和稳定养殖水体生物因子和理化因子,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使养殖虾鱼摄食旺盛,消化吸收率高,生长快,抗逆性强。溶氧不足甚至缺氧条件下,将会导致养殖水环境中有害因子增多,生态失衡,养殖虾鱼摄食和代谢水平降低,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在虾鱼混养池塘中,系统生物量相对较大,对水体溶解氧的要求更高。其中传统的机械增氧设备如水车式、叶轮式、涌浪式增氧机存在增氧不充分、能耗大等缺点,仅在养殖池塘水体上层形成横向循环水流,池底长期处于低溶氧状态,容易导致池塘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富集,对营底栖生活的南美白对虾产生威胁。而单一的底部增氧虽然可以保证池塘底部水体的氧气充足,但是中上层水体的氧气含量相对不足,这对于混养的中上层鱼类生长不利。因此,亟待设计一种能够适合虾鱼混养池塘的增氧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虾鱼混养的增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于虾鱼混养的增氧装置,其包括一鼓风机,所述鼓风机上设有输气管;一纵向增氧管网,所述纵向增氧管网通过输气管与所述鼓风机相连接,所述纵向增氧管网包括第一框架和多条纵向延伸的第一输氧管,所述第一输氧管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内,且所述第一输氧管与所述第一框架的内腔相通;一横向增氧管网,所述横向增氧管网通过输气管与所述鼓风机相连接,所述横向增氧管网包括第二框架和多条纵横延伸的第二输氧管,所述第二输氧管位于所述第二框架内,且所述第二输氧管与所述第二框架的内腔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氧管和所述第二输氧管上皆设有多个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气孔的直径在0.05~0.07m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氧管与所述第二输氧管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上设有多个三通阀,所述第一输氧管的两端各与一个三通阀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框架上设有多个三通阀,所述第二输氧管的两端各与一个三通阀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鼓风机为功率7.5kW 的罗茨鼓风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011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产养殖组合设备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控制的水产养殖用供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