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罐呼吸气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24107.8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7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赵磊;张明美;王筱喃;刘忠生;方向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B01D53/78;B01D53/86;B01D53/48;B01D53/52;B01D53/72;B01D53/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呼吸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罐呼吸气的处理方法,是将储罐呼吸气通入吸收塔,喷入吸收剂进行处理,处理后气体进入催化氧化单元,当储罐无呼吸气或者气量较低时,采用催化氧化单元产生的高温净化气对吸收液进行热再生,产生的含烃解吸气进入催化氧化单元处理,维持催化氧化单元的安全稳定运行。本发明方法结合储罐无组织排放呼吸气的特点,避免了呼吸气气量和呼吸气中烃类物质浓度波动对催化氧化的冲击,降低催化氧化装置规模,确保催化氧化单元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吸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罐呼吸气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品储罐作为石油化工行业的主要无组织VOCs废气来源,其废气逸散主要由于呼吸损失,呼吸损失系指由于温度与压力变化造成蒸汽的逸出,储罐呼吸气包括大呼吸和小呼吸。由于储罐逸出废气中含VOCs浓度较高,且有些储罐含有硫化物,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会影响企业员工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排放的呼吸气需要收集并治理。但是,由于储罐呼吸气中VOCs浓度高且波动大,不利于废气处理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如采用直接热氧化技术处理,需要补充大量空气调节浓度,且会因为废气浓度高而导致装置频繁超温联锁停车,甚至当储罐呼吸气浓度达到有机物的爆炸极限范围,操作不当会发生闪爆事故。
CN109939534A公开了一种吸附浓缩与催化燃烧耦合处理VOCs废气的装置,适用于大风量、低浓度的VOCs废气治理,其采用吸附作为VOCs废气排放控制手段,吸附解吸气去催化燃烧装置处理,催化燃烧的热尾气用作吸附热解吸气。但吸附往往对废气烃组分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小分子轻烃类不利于吸附,大分子重烃组分则无法脱附再生,不能维持催化燃烧单元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CN102309914A公开了一种储罐排放恶臭废气的处理方法,储罐排放恶臭废气中包括烃类、硫化氢和有机硫化物等,排放废气引入废气处理装置,废气处理装置运行时,废气首先经过低温吸收塔,吸收剂采用馏分油,馏分油在冷却器上冷却至-10~30℃,废气经过馏分油吸收后,净化了绝大部分烃类和大部分有机硫化物;经过吸收塔的废气进入环流脱硫反应器净化,环流脱硫反应器使用碱液吸收剂进一步吸收废气的含硫化合物,经过环流脱硫反应器的净化气由排气筒排放。该方法需要借助企业厂区的馏分油系统,吸收后馏分油需要再生处理,仅适用于炼油厂大规模罐区的综合治理,且依赖粗柴油作为吸收剂进行低温吸收,富吸收剂返回炼油装置精加工的工艺,对于没有相关馏分油的生产企业或远离生产炼油装置的罐区并不适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罐呼吸气的处理方法。本发明方法结合储罐无组织排放呼吸气的特点,避免了呼吸气气量和呼吸气中烃类物质浓度波动对催化氧化的冲击,降低催化氧化装置规模,确保催化氧化单元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本发明提供的储罐呼吸气的处理方法,是将储罐呼吸气通入吸收塔,喷入吸收剂进行处理,处理后气体进入催化氧化单元,当储罐无呼吸气或者气量较低时,采用催化氧化单元产生的高温净化气对吸收液进行热再生,产生的含烃解吸气进入催化氧化单元处理,能够维持催化氧化单元的安全稳定运行。
本发明中,所述的储罐呼吸气中主要含挥发性烃类物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排气量和污染物浓度随储罐的形式、容积、储存物料的性质以及操作参数变化很大,其中非甲烷总烃浓度为几百~数十万mg/m3,硫化物浓度为几十~几千mg/m3,呼吸气排放主要集中在上午气温升高时的小呼吸集中排放,以及收料时的大呼吸排放,到了下午和晚上由于气温下降或不收料时,往往没有废气排放或排气量微小。储罐呼吸气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企业储罐,如油品及化学品储罐、油品中间罐、污水罐、污油储罐等。
本发明中,所述的吸收剂为环糊精碱性溶液,环糊精的质量浓度为1%-30%,碱液质量浓度为0.1%-5%。所述环糊精可以选自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等中至少一种,优选γ-环糊精。所述的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强碱中的至少一种。吸收塔液气比一般为10-60L/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241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