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调节水雾功能的新型冷却塔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14625.1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6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张雷;彭也;张锦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28C1/16 | 分类号: | F28C1/16;F28F27/00;F28F25/10;F28F19/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献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34 | 代理人: | 杨献智;赵丹 |
地址: | 22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调节 水雾 功能 新型 冷却塔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调节水雾功能的新型冷却塔系统,包括:换热器、气室及中央处理设备,换热器包括:换热壳体、低温气体入口、高温气体出口、高温液体入口及低温液体出口;气室包括:气室腔体、第一气体入口、第二气体入口、第三气体入口及若干个混合气体出口,第一气体入口与冷却塔的排风口相连通,第二气体入口与环境空气相连通,第三气体入口与换热器的高温气体出口相连通,每个气体入口处均设有温度计、阀门及流量计,每个混合气体出口处均设有出气阀门;中央处理设备与每个温度计、阀门及流量计均通信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冷却塔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机械通风冷却塔是中央空调必用的配套产品,需用冷却塔来给水开展降温,以确保空调机组正常运转。城市的大中型建筑,其中安装有中央空调的建筑物楼顶必然安装有冷却塔机组设备。
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冷却塔中的热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目的,散去工业上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传统冷却塔主要由塔体、轴流风机、循环水泵、布水器、喷淋头、冷却填料、集水池和收水器等组成,工艺热水由循环水泵抽运至塔内布水器,经过喷淋头均匀喷洒于冷却填料之上,沿着填料表面向下流动,同时,在塔顶轴流风机风叶驱动下,环境冷空气从塔身下部进气百叶窗口进入塔内,向上穿过冷却填料层、水雾区和收水器直至排出塔外,在此过程中,冷却填料表面形成的水膜大部分与冷空气换热而蒸发,同时其余热水和冷空气进行接触换热,使得热水温度逐渐降低,达到冷却热水的目的,通过换热,冷空气变成了温度较高的湿热空气被排出塔外。
然而,冷却塔内的冷空气与具有余热的循环水进行换热的过程中,由于冷却水的蒸发,湿热空气带走大量热量和水蒸气,使湿热空气温度和湿度较高,湿热空气一排出塔外与冷空气接触,立即被降温冷凝形成白雾,外界环境温度越低,所形成的白雾也就越多越浓,从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形成视觉障碍。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既可保证中央空调正常使用又具有调节水雾功能的新型冷却塔系统成为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调节水雾功能的新型冷却塔系统,其能够在保证中央空调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以避免发生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达到减弱或消除或冷却塔排出水雾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调节水雾功能的新型冷却塔系统,包括:换热器、气室、以及中央处理设备,换热器包括:换热壳体、低温气体入口、高温气体出口、高温液体入口及低温液体出口,其中,低温气体入口与环境空气相连通,高温气体出口与气室相连通,高温液体入口与空调热水池相连通,低温液体出口与空调冷却水池相连通;气室包括:气室腔体、设于气室腔体底部的第一气体入口、设于气室腔体侧壁的第二气体入口及第三气体入口、以及设于气室腔体顶壁的若干个混合气体出口,第一气体入口与冷却塔的排风口相连通以收集空调冷却塔排出的湿热空气,第二气体入口与环境空气相连通以向气室腔体内导入环境空气,第三气体入口与换热器的高温气体出口相连通以向气室腔体内导入热空气,第一气体入口处设有第一温度计、第一阀门及第一流量计以实时监测湿热空气的温度及进入气室内的流量,第二气体入口处设有第二温度计、第二阀门及第二流量计以实时监测环境空气的温度及进入气室内的流量,第三气体入口处设有第三温度计、第三阀门及第三流量计以实时监测热空气的温度及进入气室内的流量,每个混合气体出口处均设有出气阀门;中央处理设备与第一温度计、第一阀门、第一流量计、第二温度计、第二阀门、第二流量计、第三温度计、第三阀门、第三流量计以及出气阀门均通信连接。
可选择地,湿热空气与热空气的温度差设定为10~20度,其中,湿热空气温度高于热空气温度,热空气温度高于环境空气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46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工混凝土掺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自动调节亮度的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