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9381.4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3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丁汝琴;佀传喜;蔡家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鸿英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3/08 | 分类号: | B65G43/08;B65G47/252;B65G47/244;B65G47/82;B07C5/34;B07C5/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李朦 |
地址: | 201308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裹 自动 分流 输送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输送轨道、转向轨道和第二输送轨道,所述转向轨道两侧设置有夹持设备组,所述夹持设备组包括第一夹持器和第二夹持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一侧设置有多个输送分轨道,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输送分轨道对应的分流设备。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解决现有技术中物流分配工作是结合扫码器的人工分配,在需要大量人力的同时,也容易因人工的疏忽而造成货物流向的错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流分拣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
背景技术
物流系统在分拣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流传送,快递公司的物流分配工作也随着货物的增加而越加的繁重,现有的物流分配工作是结合扫码器的人工分配,在需要大量人力的同时,也容易因人工的疏忽而造成货物流向的错误。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物流分配工作是结合扫码器的人工分配,在需要大量人力的同时,也容易因人工的疏忽而造成货物流向的错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裹自动分流输送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输送轨道、转向轨道和第二输送轨道,所述转向轨道两侧设置有夹持设备组,所述夹持设备组包括第一夹持器和第二夹持器,
所述第一夹持器包括第一伸缩气缸、第二伸缩气缸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伸缩气缸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输出端竖直设置,所述第二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气缸的输出端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夹持板连接;
所述第一夹持器包括第三伸缩气缸、第四伸缩气缸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三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伸缩气缸连接,所述第三伸缩气缸的输出端竖直设置,所述第四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四伸缩气缸的输出端水平设置,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夹持板连接;
所述第二夹持板中间位置设置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扫码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一侧设置有多个输送分轨道,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输送分轨道对应的分流设备。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输送分轨道通过光滑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输送轨道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分流设备包括底座、第五伸缩气缸和分流板,所述第五伸缩气缸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五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分流板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输送轨道与所述转向轨道连接处设置有光电感应器,所述第二输送轨道的转动轴上设置有转速传感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向轨道包括固定板、底板和设置于固定板上的多个转动滚轮器,所述转动滚轮器包括转动板和滚轮,所述转动板设置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转动板的底面上对向设置有两块侧板,两所述侧板底部连接有支撑板,两所述侧板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套设有所述滚轮,所述转动板上对应所述滚轮设置有槽,所述滚轮的部分凸出于所述转动板外,所述转轴上套设有从动轮,所述支撑板上设置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啮合;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支撑板底部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第二伸缩气缸、第三伸缩气缸、第四伸缩气缸、第五伸缩气缸、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第四电机、光电感应器和转速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鸿英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鸿英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93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控制混合动力推进系统的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管理装置、管理方法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