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棍式幕墙结构及其安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2248.6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8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周扬;尚修民;陈明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 |
代理公司: | 上海诺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8 | 代理人: | 任昉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幕墙 结构 及其 安装 方法 | ||
一种棍式幕墙结构,包括框梁、支撑套杆、插接件、连接件和棍状构件;框梁用于搭建棍式幕墙的外围框架,支撑套杆通过插接件固定在外围框架内侧,连接件用于插接件与框梁的连接固定,棍状构件套装在支撑套杆上安装在外围框架的内侧,与外围框架一起构成棍式幕墙。本发明可根据设计要求方便地搭建需要的棍式幕墙外围框架,然后在支撑套杆上套装棍状构件和插接件,通过连接件将插接件固定在外围框架上,方便、快捷完成棍式幕墙的安装,其中,棍状构件可有多种形状,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并以不同方式排列,其他组件也可以规范化生产,给安装和维护带来了方便,能够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和审美需要。本发明简单实用、变化扩展方便,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幕墙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棍式幕墙结构及其安装方法,属于建筑装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幕墙是建筑物的外墙护围,不承重,是现代大型和高层建筑常用的带有装饰效果的轻质墙体或装饰性护围,通常由结构框架与镶嵌板材或装饰性构件组成,不承担主体结构载荷。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幕墙的开发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现有技术中,已开发出大量的建筑幕墙材料和建筑幕墙结构,如:
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910830890.1)提供的《建筑幕墙》,包括安装于建筑体上的两根龙骨,两根龙骨的相对面均开设有一个供幕墙穿过用的通槽,两根龙骨之间安装有一块以上的幕墙板,一块以上的幕墙板上下叠加组成一块完整的幕墙,幕墙板的两端分别滑动伸入于通槽内,两根龙骨的底部相对面均凸出设置一底板,底板上均固定设置一组弹簧,正对底板的龙骨上端位置均设置有一限位部,弹簧将一块以上的幕墙板向着限位部的下端面压紧,每块幕墙板的两侧分别接入一雨水管,每块幕墙板的上下端分别设置一吸水部,该技术提供的建筑幕墙可以人工打开幕墙板,使得幕墙板透气,抵抗大风天气,同时可以实现对幕墙板的快速清洁,更加的方便,无需再人工进行清洁;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820860079.9)提供的《一种玻璃幕墙连接结构》,结构包括幕墙横梁、幕墙立柱和幕墙玻璃,幕墙立柱的两侧面和前面上分别设有燕尾连接槽和竖向螺栓燕尾槽,幕墙横梁的端面与幕墙立柱的侧面形状对应,幕墙横梁的端面与幕墙立柱的侧面形成对应接触,幕墙横梁前面上设有横向螺栓燕尾槽,幕墙立柱侧面上的燕尾连接槽内设有连接铝角码,连接铝角码分别与幕墙立柱和幕墙横梁连接,竖向固定螺栓经竖向压条构成幕墙玻璃与幕墙立柱紧密接触的压紧结构,横向固定螺栓经横向压条构成幕墙玻璃与幕墙横梁紧密接触的压紧结构;该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连接强度高、调整方便、施工安装效率高、成本低、位置准确;
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811465395.7)提供的《建筑用装配式幕墙及连接方法》,建筑用装配式幕墙包括节点连接块、连接杆、幕墙主体板片,至少三个相邻的节点连接块经连接杆依次连接形成一幕墙框架基体,幕墙主体板片嵌设在幕墙框架基体内,节点连接块外周圆周均布至少三个嵌槽,连接杆端部设置与嵌槽嵌接的嵌块,相邻的幕墙框架基体位于外端的节点连接块经连接杆相连接构成幕墙框架,相邻的幕墙框架基体经连接杆连接后围城的镂空部嵌设有幕墙主体板片,该技术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拼装方便,拼装样式灵活可变;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820426032.1)提供的《一种用于悬挂式型材幕墙施工的模具框架机构》,包括幕墙主龙骨、约束框架、框架加固螺栓、幕墙次龙骨、龙骨焊点、约束框架连接凸块、龙骨约束孔、弹性内衬和约束框架连接凹槽,幕墙主龙骨竖直排列,再在幕墙主龙骨上安装约束框架,所述约束框架分成两半,再通过框架加固螺栓固定,幕墙主龙骨在约束框架内形成一个平面,在形成同一平面的幕墙主龙骨上焊接幕墙次龙骨,在幕墙主龙骨和幕墙次龙骨的焊接处具有龙骨焊点,幕墙主龙骨、约束框架和幕墙次龙骨共同构成一个幕墙龙骨单元,该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约束悬挂式型材幕墙的幕墙主龙骨,避免了幕墙主龙骨在悬挂式型材幕墙的施工过程中发生弯曲变形或扭曲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22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电线路巡视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均匀度的LED涂覆路径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