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82049.7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5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宋鲁光;卞正宁;王海;杨妍;邹炀;郜洁;张玉才;高逸群;邵琰皓;石哲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29C64/00 | 分类号: | B29C64/00;B29C64/141;B33Y10/00;B33Y70/00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杨静文 |
地址: | 21303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纤维束及其使用方法,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所述纤维束包括一根非磁性纤维、至少一根磁性纤维和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相连的固定部和限位部,其中所述非磁性纤维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磁性纤维与所述限位部转动连接。本发明提供的纤维束,利用施加的电场或者磁场来对磁性纤维的分布方向进行调整,使得纤维束中的纤维呈非一维状态分布,从而能够使制备的3D打印材料中的各个方向上均可分布有延伸方向与该方向一致的纤维,从而能够提高3D打印材料的性能在各方向上的一致性,解决3D打印材料的性能存在各向异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纤维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3D打印技术是改变制造业生态的一项革命性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不需要制造模具,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现有的3D打印技术仍处于初步的研究阶段,存在诸多瓶颈,尚需要多方面深入研究。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合材料领域,制造的复合材料制品具有轻质高强的性能,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由于3D打印技术是以常温或高温束状材料形式进行增材制造,打印的束状材料之间的粘结强度要低于其自身的强度,这就带来了3D打印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因此,束状材料之间的粘结强度成为影响3D打印材料性能的薄弱部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因束状材料之间的粘结强度低于其自身的强度,导致3D打印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纤维束,包括一根非磁性纤维、至少一根磁性纤维和连接装置;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相连的固定部和限位部,其中所述非磁性纤维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磁性纤维与所述限位部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非磁性纤维为聚乙烯纤维或玻璃纤维。
可选地,所述磁性纤维为磁化后的钢纤维或磁化后的碳纤维。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适于与所述非磁性纤维相配合,以对所述非磁性纤维进行固定。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槽,所述磁性纤维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沿第一平面进行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槽包括相互贯通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均沿所述第一平面进行分布,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分布方向与所述固定槽的分布方向形同,且所述第二限位孔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分布方向相垂直。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还包括第二限位槽,所述磁性纤维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沿第二平面进行转动;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槽包括相互贯通的第三限位孔和第四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与所述第四限位孔均沿所述第二平面进行分布,其中所述第三限位孔的分布方向与所述固定槽的分布方向相同,且所述第四限位孔与所述第三限位孔的分布方向相垂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纤维束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纤维束中非磁性纤维与磁性纤维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纤维束呈一维状态;
S2:对所述纤维束施加电场或磁场;
S3:调整所述电场或所述磁场的方向,所述磁性纤维发生转动,所述纤维束呈非一维状态;
S4:去除所述电场或所述磁场,所述纤维束保持所述非一维状态。
可选地,所述纤维束呈非一维状态包括,所述纤维束呈二维状态,或,所述纤维束呈三维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纤维束具有如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工学院,未经常州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20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