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崩塌落石粒径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77186.1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40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袁松;王希宝;黎良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李朝虎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崩塌 粒径 计算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崩塌落石粒径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对公路边坡防护,隧道进出口处置等全面监测又能提供数据支撑,起到较好的工程应用效果;本发明的成果可用于山区公路及隧道进出口的崩塌落石威胁预警和预判,根据计算结果可进行落石灾害风险分级,根据不同等级和造成破坏程度提出不同的处置办法,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落石崩塌预判方法,并能够做到实时更新,数据共享,为山区公路防护核心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崩塌落石粒径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以实现对公路特别是山区公路崩塌落石灾害的预警、监测、防护做出具体指导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在山区公路边坡、陡崖或切坡表面上,或隧道进口处哪些块体有失稳、崩塌的可能,崩塌下来后落石粒径有多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判别出可能的落石来源、会造成多大的危害,危害程度如何,需要对隧道进口或道路及边坡做何处理等都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对危岩识别而言,依赖于前期地质调查和后期勘察,一是投入大,耗时耗力,二是依赖于地质工程师专业水平高低,拥有不同经验的工程师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而且受传统勘察方法的限制,很多地形条件差的地方无法深入调查,调查结果也无法根据边界条件的变化进行实时更新,难以对实际工程进行指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崩塌落石粒径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解决公路边坡防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崩塌落石粒径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山地地形进行实地调查,获得地质影响因子Q1,对目标路段进行实地调查获得落石影响因子Q2,并将地质影响因子Q1和落石影响因子Q2上传至云平台;
S2:结合地质影响因子Q1和落石影响因子Q2初步对目标路段的各分段及各单元进行落石灾害的风险分级,根据落石灾害的风险分级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并上传至云平台;
S3:针对落石灾害的风险分级对风险分级较高的目标路段进行拍摄,获得岩体影响因子Q3,对目标路段中工点处的落石情况进行统计得出凿坑影响因子Q4,并将岩体影响因子Q3和凿坑影响因子Q4上传至云平台;
S4:通过云平台调用地质影响因子Q1、落石影响因子Q2、岩体影响因子Q3和凿坑影响因子Q4数据,基于模糊数学和统计学提出崩塌落石粒径的计算模型及其解析解;
S5:根据实际崩塌落石发生情况,对得出的计算模型进行修正使解析解不断逼近实际结果;
S6:根据时间的变化,对落石影响因子Q2、岩体影响因子Q3和凿坑影响因子Q4进行更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地质影响因子Q1来源于:通过大范围的对山地地形进行地质调查并根据工程经验及数据分析得出,调查对象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主控结构面、气象水文、地震和泥石流;落石影响因子Q2来源于:对目标路段进行分段、分单元地调查历史崩塌落石,对历史崩塌落石频率及粒径进行统计并结合地质影响因子Q1,提出落石影响因子Q2。
上述技术方案的作用在于地质影响因子Q1来自于大范围区域的地质调查,将地质影响因子Q1作为最基本的样本数据传入并存储在云平台中,便于进行后期的调用;而落石影响因子Q2来自于对目标路段进行分段、分单元地调查历史崩塌落石,对历史崩塌落石频率及粒径进行统计并结合地质影响因子Q1得出,落石影响因子Q2为目标数据且传入并存储在云平台中;地质影响因子Q1为整体上的样本数据,包含范围与种类较广,而落石影响因子Q2为局部的目标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71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