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罗汉果提取物产品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9747.3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8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周凯;王红妮;蔡冬青;季亚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凌萃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J17/00 | 分类号: | C07J17/00;A61P19/06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吴晓微 |
地址: | 7121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罗汉果 提取物 产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罗汉果提取物产品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取原料罗汉果粉碎,加水进行加热回流提取,过滤,减压浓缩,离心,收集上清液;(2)调pH至8.5~9.5,经大孔树脂吸附,先用水除杂,再用10%~20%乙醇除杂,40%~60%乙醇解析,收集解析液;(3)减压浓缩,补水至无醇,经MCI柱层析吸附,再经30%~35%乙醇洗脱、60%~65%乙醇洗脱、90%~95%乙醇洗脱,依次收集不同流份;(4)层析法检测,获得不同的目标流份;(5)分别进行减压浓缩,干燥,得产品。本发明制得的赛门苷I、罗汉果甜苷V和11‑O‑罗汉果皂苷V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含量高,其中赛门苷I提取物和罗汉果甜苷V提取物具有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新用途,该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易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罗汉果提取物产品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背景技术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为葫芦科植物的干燥果实,以广西桂林的罗汉果品质最好。罗汉果味甜、性凉、无毒,具有清肺止咳、润肠通便、清热解毒、祛痰补血、益肝、健脾、促进肠胃功能等功效。罗汉果中含有葫芦烷素三萜苷类物质,包括赛门苷I、罗汉果甜苷IIE、罗汉果甜苷III、罗汉果甜苷IIIE、罗汉果甜苷IV、罗汉果甜苷V、罗汉果甜苷A、罗汉果新苷和11-O-罗汉果皂苷V等,除罗汉果甜苷IV和罗汉果新苷外,均有甜味物质,其中罗汉果甜苷V的甜度高,相当于蔗糖的300倍,另有文献报道赛门苷I甜度较罗汉果甜苷V高,二者热量低,都是糖尿病人的理想糖代品。
人类嘌呤化合物的代谢终产物是尿酸,嘌呤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男性空腹血尿酸水平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根据报道,我国目前约有1.2亿高尿酸血症者,约占总人口的10%,高发年龄为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高尿酸血症发病时由于血液中的尿酸盐将发生结晶,结晶的尿酸盐将沉积在关节、皮下组织、肾脏等部位,进而出现痛风、关节炎、皮下痛风结石、肾脏结石或痛风性肾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目前,对血液中尿酸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的:(1)抑制尿酸的生成。尿酸是由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必须经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而生成的,因此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活性可有效的抑制尿酸的形成,进而起到治疗痛风等症状的作用,现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有别嘌呤醇、非布索坦等。(2)促进尿酸的排泄。常用的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有丙磺舒、苯溴马龙等。上述两种方式均可降低血液中尿酸,进而对高尿酸血症引发的痛风、关节炎、皮下痛风结石、肾脏结石或痛风性肾病等病症产生疗效,但是上述药物毒副作用通常较大,会产生超敏综合症、骨髓抑制等严重的毒副作用;丙磺舒、苯溴马隆则具有刺激胃肠道、引发肾绞痛、激发痛风急性发作等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寻找新型的高效低毒的高尿酸血症药物依然是目前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有的专利申请号CN104262446A从罗汉果中提取罗汉果甜甙V的方法,将罗汉果加入乙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经大孔树脂柱层析,酸液洗脱,合并酸洗液调pH至中性,经大孔树脂和硅胶作填充物的层析柱,用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收集50%的乙醇洗脱液,干燥得到含量为95%左右的罗汉果甜甙V,该专利使用硅胶柱层析柱,不易大生产操作。
现有专利技术CN106977574A从罗汉果中提取罗汉果甙V的方法,该专利将罗汉果粉碎,高压处理,得到浆液超声波提取,得到粗提液离心分离取沉淀,沉淀用无水甲醇洗涤,洗涤后的沉淀用超滤膜处理,浓缩得到浓缩液,结晶,重结晶,干燥得到含量为98%~99%的罗汉果甙V,该专利纯化得到的仅有罗汉果甙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凌萃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杨凌萃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97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