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交互式活体检测的人脸身份认证系统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5207.8 | 申请日: | 2015-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4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旷章辉;李诚;彭义刚;吴立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刘铮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互式 活体 检测 身份 认证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活体检测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检测用户的多张人脸图像中每张的人脸区域,并从检测到的所述人脸区域中提取与将要检测的脸部动作对应的人脸关键点;判断所述多张人脸图像是否连续;响应于确定所述多张人脸图像连续,对所述多张人脸图像进行外观检测;以及响应于所述外观检测通过,基于提取的所述人脸关键点,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完成所述脸部动作,以确定所述多张人脸图像是否来自于真实的人脸。
分案申请说明
本申请是2015年9月25日递交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申请号为 201510622765.3且发明名称为“一种带交互式活体检测的人脸身份认证系统及其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人脸识别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带交互式活体检测的人脸身份认证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其使用的安全性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常见的人脸识别时的欺骗方式包括:照片、视频、计算机生成人脸图像,其中,照片和计算机生成的人脸图像并不是真实的人脸,视频中的人脸不具有实时性。一些现有的包含活体检测的人脸识别方法中,对人脸的活体检测通常是被动式的,如检测一些特征(面部器官特征点、统计特征信息)、人脸是否有运动和表情变化等。而人脸作为人的基本生物特征,通常是不易出现较大变化的,如果一个人被他人恶意收集到了大量本人的人脸信息用于人脸识别,则以上方法的可靠性将会降低。
现有大部分人脸识别系统缺少活体检测。在学术界有很多活体检测的方法:基于纹理或频域的方法,容易过拟合到训练数据集;基于光流场的方法,极大的依赖于光流估计的算法准确度。目前还没有实用化的可应对多场景、多种欺骗方式的基于人脸的活体检测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交互式活体检测和人脸比对的人脸身份认证方案,从而能够应对多种人脸认证的欺骗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活体检测方法,包括:检测用户的多张人脸图像中每张的人脸区域,并从检测到的所述人脸区域中提取与将要检测的脸部动作对应的人脸关键点;判断所述多张人脸图像是否连续;响应于确定所述多张人脸图像连续,对所述多张人脸图像进行外观检测;以及响应于所述外观检测通过,基于提取的所述人脸关键点,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完成所述脸部动作,以确定所述多张人脸图像是否来自于真实的人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外观检测不通过,确定认证失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活体检测方法还包括:三维模型检测,检测出所述多张人脸图像是否来自于真实的人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完成所述脸部动作包括:基于从每张所述人脸图像提取的所述人脸关键点,利用神经网络来判断每张所述人脸图像的动作状态;在所述多张人脸图像中寻找所述动作状态的值连续增大的图像序列;以及判断所述图像序列的所述动作状态的值的变化是否大于预定阈值,响应于所述变化被判断为大于所述预定阈值,所述用户完成了选择的所述脸部动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多张图像不连续,确定认证失败或提醒用户需要重新采集图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观检测检测出所述人脸区域中的人脸外观是否是完整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52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