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水培的促进作物生长的可降解定植块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57334.3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65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彭志立;陈强;黄梦婷;陈金凤;付朝娣;袁沟艳;邹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南理工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31/02 | 分类号: | A01G31/02;A01G24/22;A01G24/10;A01G24/15;A01G24/25;A01G24/20;A01G24/44;A01G18/40;A01G18/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冯筠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水培 促进 作物 生长 降解 定植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用于水培的促进作物生长的可降解定植块及其制作方法,所述定植块由固体物料混合水后接种真菌菌种生长扭结形成;所述固体物料由重量比为30‑90%的A组分和重量比为10%‑70%的B组分构成;所述A组分包括:40‑105重量份的秸秆、5‑25重量份的麦麸、0‑15重量份的玉米粉、0‑3重量份的生石灰和0‑3重量份的石膏;所述B组分由蛭石和/或椰糠构成;所述固体物料:水的重量比为100:60‑70。该定植块具有配方简单、生态环保,易降解、保水透气、质地疏松等特点,更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深色蔬菜的株高和鲜重均大幅度增加;种植得到的蔬菜口感更佳;也解决后期海绵定植块塑料质废弃物处理的环境污染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土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是指用于水培的促进作物生长的可降解定植块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无土栽培是以近代工、农业科技成果组装配套而形成的一种高科技农业新技术,其核心就是以栽培基质和相应的营养液来代替土壤,并在所栽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为其提供良好的水、肥、气、热等根际环境条件,以保证作物顺利完成整个生育期并获得优质高产的园艺产品。与土壤栽培相比,无土栽培技术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如: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节水省肥,节约劳动力,便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能克服土壤盐渍化及连作障碍等问题。
在目前无土栽培中,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如海绵定植块,岩棉板等用来固定植物根系,这些材料使用一次或者几次就不能再利用只能丢弃,然而丢弃后在自然条件下难分解,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积最大的荷兰,已形成公害。近年来,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孕育而生,其所用的基质都是固体基质,主要是指有机基质,性状优良且在早期使用较多的是泥炭,但是,对泥炭的过度开采会严重破坏沼泽地的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制作一种能够替代海绵定植块的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可增产的可降解定植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用于水培的促进作物生长的可降解定植块,由固体物料混合水后接种真菌菌种生长扭结形成;所述固体物料由重量比为30%-90%的A组分和重量比为10%-70%的B组分构成;所述A组分包括:40-105重量份的秸秆、5-25重量份的麦麸、0-15重量份的玉米粉、0-3重量份的生石灰和0-3重量份的石膏;所述B组分由蛭石和/或椰糠构成;所述固体物料:水的重量比为100:60-70。
进一步的,所述秸秆由甘蔗渣、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玉米芯、麻杆、油菜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秸秆由25-60重量份的甘蔗渣、10-30重量份的小麦秸秆和5-15重量份的玉米芯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秸秆由30-60重量份的麻杆、10-35重量份的玉米秸秆和0-10重量份的玉米芯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秸秆由25-50重量份的油菜秸秆、10-40重量份的玉米秸秆和5-15重量份的玉米芯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B组分由蛭石和椰糠按照蛭石:椰糠=1:(1-3)的比例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真菌菌种为灵芝、平菇、金针菇中的一种。
用于水培的促进作物生长的可降解定植块的制作方法,包括依次执行的步骤:
A1:按所需重量份称取粉碎好的秸秆、麦麸、玉米粉、生石灰和石膏混合得到A组分;按所需称取蛭石和/或椰糠得到B组分。
A2:按所需称取A组分和B组分混合得到固体物料,按照所述固体物料:水的重量比为100:60-70的比例加入水,混合均匀得到培养料。
A3:按照3%-10%(w/w)的比例往已灭菌的培养料中接种真菌菌种,在温度为20-30℃、湿度为50-80%的无菌环境条件下培养4-6天得到菌丝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南理工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南理工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73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