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苹果林防印度小裂绵蚜虫害的作物套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46624.8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99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马永翠;马永平;马永盆;黄伦;桑正林;马仲炼;田丽华;李平松;吴银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昭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祁建国 |
地址: | 657000***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苹果 印度 小裂绵 蚜虫 作物 套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苹果林防印度小裂绵蚜虫害的作物套种方法,所述的苹果林防印度小裂绵蚜虫害的作物套种方法包括整地、作物种植和林间管理步骤,具体包括:将苹果林苹果树冠周围和林下空地进行耕翻和/或挖塘,于阳光下暴晒10~30天;取矮秆短根系的香料作物种子进行撒播和/或移栽矮秆短根系的香料作物幼苗,浇水施肥;在撒播和/或移栽后5~20天查缺补苗,保持深度3~8cm的土壤湿度为30~50%。本发明具有显著的控制印度小裂绵蚜等地下害虫,葱蒜种植后土壤中的印度小裂绵蚜在不使用任何农药的情况下明显得到控制,葱蒜收获后还可获得经济收入,达到了林下增收控制害虫的效果,并且对靶标作物、人、畜、环境安全,是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农药减量控害的一项较好措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苹果林防印度小裂绵蚜虫害的作物套种方法。
背景技术
农药是农业生产必可少的要素,一方面,极大提升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另一方面,长期不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已成为农药行业可持续发展难题之一。
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我国苹果上的新害虫,国内新记录种,国外主要分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若虫体白色或乳白色,体外被白色绵状物,主要为害苹果须根和新根,集中发生于地下0.5 m范围以内。2005年,云南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与昭通市植保站植检站联合开展的院校合作项目调查研究此虫发生危害与控制技术措施以来,主要开展了大量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研究。且通过研究示范推广的防效较好的药剂毒死蜱和吡虫啉,不仅防效已经下降,难以很好控制该虫的发生危害,致使该虫已经成为了云南苹果印度小裂绵蚜发生区农民防治的难题。而且还易造成农药残留和退土壤的影响。加之毒死蜱因其药理毒性,2017年已在蔬菜上禁止使用。作为鲜食为主的水果也不宜过多使用。因此,为探索一种安全的印度小裂绵蚜防治措施,缓解农民对该虫的防控难题,发明者从农业防治措施出发,在林下种植不同作物进行控制害虫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明了一种林下种植增收控虫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苹果林防印度小裂绵蚜虫害的作物套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苹果林防印度小裂绵蚜虫害的作物套种方法包括整地、作物种植和林间管理步骤,具体包括:
A、整地:将苹果林苹果树冠周围和林下空地进行耕翻和/或挖塘,于阳光下暴晒10~30天;
B、作物种植:取矮秆短根系的香料作物种子进行撒播和/或移栽矮秆短根系的香料作物幼苗,浇水施肥;
C、林间管理:在撒播和/或移栽后5~20天查缺补苗,保持深度3~8cm的土壤湿度为30~50%。
本发明所述的苹果林防印度小裂绵蚜虫害的作物套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种植作物种类:大葱、小葱、生姜、大蒜等葱属作物。
2)种植模式:种子撒播,或育苗移栽。在果园林下种植,离苹果树主干5-10cm。
3)种植管理技术:印度下裂绵蚜普遍发生果园,小葱播种密度和用种量 一般用种量为1.2~1.8kg/亩,移栽规格为2.0~2.8万株/亩,大葱育苗田每亩用种籽量1.5~2kg,移栽规格为1.8~2.5万株/亩。
4)杀虫原理:种植以上作物均含有一种烯丙基硫醚物质。该物质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油和辣素,种植区域该物质对土壤中的对印度小裂绵蚜具有抑制和熏蒸毒杀作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昭通学院,未经昭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66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正负压接口的ESD防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备防水功能的瓦楞纸包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