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人工真皮及其制备方法和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44043.0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7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妍;谭荣伟;佘振定;梁嘉美;许孟强;郭远军;刘曦;陈滢滢;毛诗哲;马丽;张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齐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10 | 分类号: | A61F2/10;A61L27/26;A61L27/50;A61L27/56;A61L27/58;A61L27/6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刘方 |
地址: | 518106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人工 真皮 及其 制备 方法 模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人工真皮及其制备方法和模具,该多孔人工真皮包括生物材料层,所述生物材料层在厚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贯穿孔,若干所述贯穿孔的孔内壁具有凹陷或凸起。本发明的多孔人工真皮通过在贯穿孔的孔内壁设置凹陷或凸起,利于引导内皮细胞径向粘附、生长,有利于加快人工真皮的血管化进程,更快地形成微血管网络,缩短创面治疗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和组织工程再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孔人工真皮及其制备方法和模具。
背景技术
人工真皮以生物材料如胶原、透明质酸、明胶、聚乳酸等为主要成分,通过体外人工处理或制备而成,用于皮肤组织缺损的修复和重建。20世纪90年代人工真皮支架首次上市以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人工真皮与自体皮刃厚皮复合移植已经成为治疗深度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人工真皮存在血管化延迟、缺乏抗感染能力、缺乏皮肤附属器等问题,其中血管化延迟是影响人工真皮移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血管生成是创面愈合的重要过程。快速血管化对于促进真皮再生、传递养分和营养、清除代谢废物、降低感染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人工真皮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自体皮移植后,其血运重建是自体皮与创面融合、血管生成的动态过程。移植自体皮中的大部分微血管退化,被从创面长入的微血管取代,最终形成嵌合微血管网络,移植自体皮重新获得足够的氧气进行氧合作用。自体皮移植后,一般3天就会有新生血管进入,1周左右即可完成血管化而存活。人工真皮主要从四周逐渐血管化,移植后通常需要2-4周才能形成稳定的微血管网络。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移植后可快速血管化的人工真皮,进一步提高人工真皮移植存活率,缩短住院周期,减轻患者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孔人工真皮及其制备方法和模具,该多孔人工真皮能够加速血管化进程,更快地形成微血管网络,缩短创面治疗周期。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孔人工真皮,包括生物材料层,所述生物材料层在厚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贯穿孔,若干所述贯穿孔的孔内壁具有凹陷和/或凸起。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多孔人工真皮,所述凹陷的深度或所述凸起的高度为3~6μ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多孔人工真皮,若干所述贯穿孔呈规则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多孔人工真皮,所述贯穿孔的截面为圆孔或长方形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多孔人工真皮,所述圆孔的直径为100~300μm,所述圆孔的孔间距为1~3mm;所述长方形孔的长度为1~3mm,所述长方形孔的宽度为1mm,所述长方形孔的孔间距为1~5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多孔人工真皮,所述生物材料层由包括胶原、粘多糖的原料经交联反应制成。该生物材料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适用于创面修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多孔人工真皮,所述原料还包括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多聚磷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多孔人工真皮,所述原料包括85~98wt%胶原和2~15wt%粘多糖。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用于制备上述的多孔人工真皮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围绕所述底板的围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若干柱形结构,若干所述柱形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凸起和/或凹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模具,所述底板的厚度为2~5mm,所述围堰的壁厚为2~5mm,所述围堰到所述底板的高度为1~3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模具,所述凹陷的深度或所述凸起的高度为3~6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齐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深圳齐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40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敏打印模块
- 下一篇:一种全景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仿真架构及其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