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抢险救灾用自脱落回收型机械手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3552.3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2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友文 |
主分类号: | B25J17/00 | 分类号: | B25J17/00;B25J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抢险 救灾 脱落 回收 机械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抢险救灾用自脱落回收型机械手,属于机械手领域,一种抢险救灾用自脱落回收型机械手,可以通过在机械手与救灾机器人设置的自塑形连接件作为连接件,并在自塑形连接件内部设置的多开口套环,配合电加热丝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二态液体的冷热,从而可以控制自塑形连接件的软硬,进而可以在机械手损坏时,通过加热实现其自脱落,即可以及时对损坏的机械臂进行更换,后在通过控制自塑形连接件变软,使其进入到自脱落球槽内发生进行塑形成自塑形连接件的形状,后停止加热,冷却后固定,即实现机械手的安装,有效节省在抢险救灾时现场维修机械手的时间,进而显著提高抢险救灾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抢险救灾用自脱落回收型机械手。
背景技术
救灾机器人主要用于灾害现场的清理,同时兼顾侦查、通讯等功能,在这种紧急而危险的环境下,救灾机器人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帮助。因此,将具有自主智能的救灾机器人用于危险和复杂的灾难环境下“搜索和营救”(SAR)幸存者,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新兴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
在极寒的天气下,发生自然灾害后,很多抢险救灾的事情,人工很难达到,需要抢险救灾机器人完成,然而由于救灾的活动量很大,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进行,然而机器人的机械手,很容易发生损坏,导致机器人的工作效率降低,若是直接增派新的机器人,容易导致抢险救灾的成本增大,若是现场对机械手进行维修,一方面受环境限制,维修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现场维修极易导致抢险救灾效率变低。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抢险救灾用自脱落回收型机械手,它可以通过在机械手与救灾机器人设置的自塑形连接件作为连接件,并在自塑形连接件内部设置的多开口套环,配合电加热丝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二态液体的冷热,从而可以控制自塑形连接件的软硬,进而可以在机械手损坏时,通过加热实现其自脱落,即可以及时对损坏的机械臂进行更换,后在通过控制自塑形连接件变软,使其进入到自脱落球槽内发生进行塑形成自塑形连接件的形状,后停止加热,冷却后固定,即实现机械手的安装,有效节省在抢险救灾时现场维修机械手的时间,进而显著提高抢险救灾效率。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抢险救灾用自脱落回收型机械手,包括安装在救灾机器人上的机械臂,所述机械臂包括机械手和主臂,所述机械手和主臂之间设有自塑形连接件,所述主臂靠近机械手的一端开凿有自脱落球槽,所述自塑形连接件卡接在自脱落球槽内,所述自塑形连接件内部嵌入有多开口套环,所述机械手内部连接有多个电加热丝,所述电加热丝延伸至自塑形连接件内,多个所述电加热丝的端点与多开口套环相互接触,且多个电加热丝的端点均匀分布在多开口套环的表面,所述自塑形连接件外端均分固定连接有多个助动支点,所述自塑形连接件外端还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外稳固包层,多个所述外稳固包层与助动支点相间分布,可以通过在机械手与救灾机器人设置的自塑形连接件作为连接件,并在自塑形连接件内部设置的多开口套环,配合电加热丝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二态液体的冷热,从而可以控制自塑形连接件的软硬,进而可以在机械手损坏时,通过加热实现其自脱落,即可以及时对损坏的机械臂进行更换,后在通过控制自塑形连接件变软,使其进入到自脱落球槽内发生进行塑形成自塑形连接件的形状,后停止加热,冷却后固定,即实现机械手的安装,有效节省在抢险救灾时现场维修机械手的时间,进而显著提高抢险救灾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多开口套环的最大宽度小于自脱落球槽槽口的最大距离,使得多开口套环能够顺利进出自脱落球槽,使得在抢险救灾机械手受到损伤需要将机械手取下时,多开口套环不会影响机械手的拆装,所述自塑形连接件采用牙科模型蜡制成,其在低温下呈固态,并且硬度大,在高温下回发生软化,可以通过对自塑形连接件状态的转化来实现机械手的安装和自脱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友文,未经姜友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35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