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33380.X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89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鸿;张立申;孙鹏;荀志国;李仲博;汉京晓;陈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3/18 | 分类号: | F24D3/18;F24D3/10;F24D19/10;F24F5/00;F24F11/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黄雪 |
地址: | 10002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系统 控制 方法 | ||
一种用于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热泵系统。本发明在靠近用户的位置设置地埋管,通过工况调节管路将地埋管与现有热力管网连接。本发明能够通过控制工况调节管路中各阀门的开启或关闭,相应的在用冷高峰季节,控制各用户供热后的回水由热泵机组加热后回流至地埋管,及时补充地埋管内热能储备供用热高峰季节使用。本发明在用热高峰季节能够通过地埋管中的热能储备供热,并对用户端回水通过多组热泵机组的共同加热回升储存至地埋管的介质温度,有效保证冬季热力供应,避免冬季管路热能损耗影响用户供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力系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热电厂等城市制热站在夏季具有较富裕的热能能够驱动建筑制冷站的热水型吸收式制冷机为建筑供冷。
然而,夏季热力管网的相对热损失和输送能耗可达30-50%以上,现有的夏季废热循环方式虽然能够利用夏季闲置的城市热网资源,但是利用管道内热水驱动所引起的管网热损失和输送能耗会非常大,且驱动所需的热水温度要求高,对管网的使用寿命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考虑到城市冬季供热需求负荷较大,现有的冷热联供系统较难实现跨季节的功能、供热处理。因此,现有用户端的热泵系统仍然存在散热量大、水损耗大、城市热岛效益明显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热泵系统,本发明利用工况调节管路中的各个阀门,通过在不同季节调节不同阀门之间的通断关系,相应的调节由地埋管储热或供热。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首先,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用于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步骤包括:在用冷高峰季节,按照步骤a1至步骤a3控制所述热泵系统:步骤a1,开启第一水泵将高温供水母管中的高温介质输入至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高温介质输入端,所述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吸收高温介质中的热量并将所述热量传递至工况调节管路中;步骤a2,调节所述工况调节管路中的各个阀门,控制地埋管的输出端将地埋管内所存储的高温介质输送至第二热泵机组的高温介质输出端,所述高温介质提高工况调节管路中介质的温度,高工况调节管路中介质由第一热泵机组和/或第二热泵机组进一步加热后由分水器分流提供至各用户;步骤a3,调节所述工况调节管路中的各个阀门,控制各用户供热后的回水由集水器汇集,汇集后的回水输入至第一热泵机组的低温介质输入端,由所述第一热泵机组获取高温供水母管中介质的热量加热用户供热后的回水,所述第一热泵机组的高温介质输出端输送重新加热后的回水至所述地埋管的输入端。以及在用热高峰季节,按照步骤b1至步骤b2控制所述热泵系统:步骤b1,开启第一水泵将高温供水母管中的高温介质输入至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高温介质输入端,所述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吸收高温介质中的热量并将所述热量传递至工况调节管路中;步骤b2,调节所述工况调节管路中的各个阀门,控制各用户供热后的回水由集水器汇集,汇集后的回水输入至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低温介质输入端,由所述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获取高温供水母管中介质的热量加热用户供热后的回水,所述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高温介质输出端输送重新加热后的回水至所述地埋管的输入端;步骤b3,控制地埋管的输出端将地埋管内所存储的高温介质输送至分水器,由分水器分流高温介质提供至各用户。
可选的,上述的用于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还包括以下步骤:定时获取地埋管的输入端温度和输出端温度,在地埋管的输入端温度和输出端温度低于设定范围时,控制所述第一水泵进一步开启,提高第一热泵机组和/或第二热泵机组输出介质的温度;在地埋管的输入端温度和输出端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减小所述第一水泵的开启度,降低第一热泵机组和/或第二热泵机组输出介质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33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