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菌高吸附率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1543.0 | 申请日: | 2019-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4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阙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阙金龙 |
主分类号: | B01D39/06 | 分类号: | B01D3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53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菌高 吸附 过滤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过滤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抑菌高吸附率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将杨木纤维粉利用亚氯酸钠溶液和冰醋酸溶液进行处理,向混合液中滴加柠檬酸、硅溶胶,搅拌得到混合溶胶,经过静置陈化、微炭化、研磨得到空气过滤材料,本发明中纳米纤维素炭化后负载于埃洛石纳米管具有高比表面积,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将它发生协同效应和光敏作用,提高光催化降解空气污染物的能力;纳米二氧化钛可以在埃洛石纳米管孔隙中形成薄膜,提高吸附能力,磺酸基吸附作用明显,埃洛石纳米管中铬离子在低浓度空气污染物中能提高吸附率,过滤材料中二氧化钛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过滤材料可形成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过滤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抑菌高吸附率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国内、外市场流通的玻璃纤维过滤材料通常为“深层过滤”,即通过滤料纤维的捕集,先在滤料表面形成一次粉尘层(即粉饼),再通过这层粉饼来过滤后续的粉尘,常规的“深层过滤”玻璃纤维材料的透气性在200-600mm/s之间,由于透气性大,粉尘会顺气体的流动穿越过滤材料,达不到环境保护粉尘排放标准30mg/N·m3,并且长时间的使用条件下,粉尘会堵塞过滤材料的孔隙使过滤材料失去了过滤的效果。将过滤材料以常规的“深层过滤”技术,发展为“表面过滤”技术,这一过滤机理在国内外成为了热点研究课题,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发明了“表面过滤”材料——PTFE覆膜材料,但是现有的PTFE覆膜材料的透气性小,通常只有20-60mm/s,主要是因为薄膜的拉伸孔径小,孔隙率低,从而收尘器系统的运行阻力大,增加耗电。
空气中可自然沉降的颗粒物称降尘,而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颗粒物通称总悬浮颗粒物(TSP),其中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因粒小体轻,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飘浮范围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可在大气中造成不断蓄积,使污染程度逐渐加重。可吸入颗粒物成份很复杂,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例如可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和强致癌物苯并(a)芘、吸附病源微生物等。可吸入颗粒物随人们呼吸空气而进入呼吸系统和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
由于城市的发展,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灾区,雾霾、PM2.5对人们健康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因此空气净化产品在市场上备受瞩目。空气净化器的核心部件是其滤芯。
常见的滤芯用无纺布或纸质过滤颗粒粉尘,这种方法理论上是有效地,但由于这些材料的物理特性决定其具有使用时限短、能力差的弱点。也有部分产品采用活性炭和过滤材料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多重过滤污染物的目的。然而目前使用的活性炭材料,孔隙率较大,吸附能力非常有限,对空气的过滤作用微弱,并且由于其自身不具备抗菌功能,使空气中的异物特别是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长期吸附在内并不断累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这些微生物在滤芯中大量繁殖,滤芯的纤维容易受到其酸性或者碱性代谢物的作用进而生成挥发性恶臭物质如醋酸、氨气等,这些异味通过空气净化器进一步充斥于居住空间内,让居住者产生不适,进而影响滤芯的正常使用寿命。
目前过滤材料存在:过滤效果一般、透气性一般和抗菌防霉效果一般等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优良的过滤材料对过滤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有积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城市雾霾日益严重,普通过滤材料对空气中污染物吸附能力有限,对大多数有机污染物不能够降解根除,且容易滋生细菌而发霉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抑菌高吸附率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抑菌高吸附率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阙金龙,未经阙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15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