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线装置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30132.X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85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良;周海军;贺素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高鸿智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3822 | 分类号: | H04B1/3822;H04B1/40;H01Q21/00;H01Q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40004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线 装置 汽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和汽车,其中,天线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天线组,每一天线组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以及第三天线;第一天线与第一射频通道连接,用于发射第一射频通道传输的第一射频信号,以及,接收第二射频信号并将第二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射频通道;第二天线与第一射频通道连接,用于发射第一射频信号;第三天线与第二射频通道连接,用于接收第三射频信号并将第三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二射频通道。本发明能够实现射频信号的全覆盖发射和接收,并且,能够避免第二天线和第一天线同时接收射频信号而导致的信号功率随机波动甚至被抵消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和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安装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用无线通信技术)终端的汽车,可以发送/接收BSM(Basic Safety Message,基本安全消息),向周围的汽车通知自身的位置、速度等车辆信息,同时接收周围汽车的位置、速度等车辆信息,便于提前预知安全威胁,及时采取避让措施。
汽车在实际道路上行驶时,对本汽车有安全威胁的其他汽车可能位于本汽车的任意位置,因此,无论是接收还是发送车辆信息,都应该实现汽车周围360度无死角的覆盖。
现有技术中,为能够更好地实现汽车周围360度无死角的覆盖,一般在汽车上设置多个天线点位(例如在后视镜上),每个天线点位覆盖汽车的一个侧面。V2X终端的通信模组的射频通道配置为1发2收,一般的产品形态有两个通道,其中一个通道(称为主通道)同时支持射频信号收发,另一个通道(称为辅通道)仅支持射频信号接收。对于此类配置的终端,常见的天线部署方式一般包括以下两种:方式1、每个射频通道连接一根天线,分别部署于汽车的两侧(例如后视镜);方式2、在主通道连接1个功分器,将发射信号一分为二,分别连接两根天线,分别部署于汽车的两侧。
但是,若采用方式1的部署方式,由于车体遮挡,主通道的发射信号无法覆盖汽车的另一半区域,例如主通道处于左后视镜时,处于汽车右半区域的汽车将无法接收到本汽车发射的信号,从而无法感知到本汽车。
而若采用方式2的部署方式,虽然能实现发射信号对汽车周边区域的完整覆盖,但是由于与主通道连接的功分器在接收信号的情形下即为合路器,此部署方式将导致位于汽车轴线位置的其他汽车发送的信号,本汽车主通道功分出的两根天线都会收到,由于距离、射频器件等的差异,两路信号的相位存在随机性,会导致合路后的信号功率存在随机波动,极端情况下,如果两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相位相差180度时,两路信号会被完全抵消,严重影响接收性能。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在汽车需要多个点位安装天线时,存在射频信号接收和发送由于车体的遮挡无法满足360度覆盖,或者,射频信号接收性能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和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汽车需要多个点位安装天线时,射频信号接收和发送由于车体的遮挡无法满足360度覆盖,或者,射频信号接收性能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应用于汽车,该汽车包括通信模组,通信模组包括用于收发射频信号的第一射频通道和用于接收射频信号的第二射频通道;
天线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天线组,每一天线组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以及第三天线;
第一天线与第一射频通道连接,用于发射第一射频通道传输的第一射频信号,以及,接收第二射频信号并将第二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一射频通道;
第二天线与第一射频通道连接,用于发射第一射频信号;
第三天线与第二射频通道连接,用于接收第三射频信号并将第三射频信号传输至第二射频通道。
可选地,每一天线组还包括:第一通路连接器件和第二通路连接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高鸿智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未经大唐高鸿智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01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