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电力线载波监测家用电器开启数量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07248.1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0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谢波林;林聿中;潘正祥;张国基;周裕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50118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电力线 载波 监测 家用电器 开启 数量 方法 装置 | ||
一种利用电力线载波监测家用电器开启数量的方法及装置,属于家庭用电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通过电力线载波设备向入户线路的火线上载入尖峰信号,并从零线上接收返回的尖峰信号,根据接收到的尖峰信号的数量确定用电器实时开启数量。本发明的装置包括:电力线载波设备、尖峰计数器、信号转换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用户终端。本发明无需在电器上加装过多的感知设备,同时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得家用电器开启的数量情况,以减少家庭用电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庭用电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电力线载波监测家用电器开启数量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电器的种类和功能日益增多,家庭用电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当家中无人,且一些家用电器需要一直处于开启状态的或者定时开关的,比如电冰箱、电热水器、电饭锅、空调等,亦或是家中仅有老人和小孩时,而在外的用户无法实时掌握家中电器使用情况,以至于无法对家中的用电安全进行监测,增加了家庭用电安全隐患。
当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自带监测功能的电器,其主要是通过在普通的电器上加装检测传感器来实现该功能,但是这样一方面会增加成本,另一方面会增加线路的复杂度,从而增加后期的维护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电力线载波监测家用电器开启数量的方法及装置,其无需在电器上加装过多的感知设备,同时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得家用电器开启的数量情况,以减少家庭用电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电力线载波监测家用电器开启数量的方法,包括:通过电力线载波设备向入户线路的火线上载入尖峰信号,并从零线上接收返回的尖峰信号,根据接收到的尖峰信号的数量确定用电器实时开启数量。
原理:电力线载波是指利用高压电力线(在电力载波领域通常指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中压电力线(指10kV电压等级)或低压配电线(380/220V用户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在本方法中仅使用到了其可对电流进行调制与解调的功能。电力线载波设备在一定时间间隔或特定时刻产生一个尖峰信号载入到入户线路的火线上,尖峰信号伴随电流流经用户家中的每个开启状态的用电器中,尖峰信号并不会因为电流的分流而导致尖峰消失或只进入一条回路,而是会复制产生多个相同的尖峰分别进入每一条回路中,然后从零线中返回。但由于各支路电流所走的路径不同,返回的时间亦会不同,当我们在入户线路零线端检测尖峰信号时,会检测到多个尖峰,此时尖峰的数量就代表了回路数量即正在开启的用电器的数量。
作为本发明优选,还包括:将确定的用电器实时开启数量信息从二进制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无线传输至用户终端。以便于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实时掌握家中用电器的开启数量情况。
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用户终端存储接收到的电器实时开启数量及接收时间。便于用户查看历史数据,了解家中用电器的整体使用情况。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电力线载波监测家用电器开启数量的装置,包括:
电力线载波设备,用于向入户线路的火线上载入尖峰信号,并从零线上接收返回的尖峰信号;
尖峰计数器,用于对所述电力线载波设备接收到的尖峰信号数量进行计数;
信号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尖峰计数器的计数结果从二进制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无线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数字信号通过无线手段传输至用户终端;
用户终端,用于接收并查看电器实时开启数量信息。
本装置为非入侵式监控装置,可在不加装过多感知设备的情况下,知道家庭内用电器具体使用情况的装置,并可让用户在远程得到家用电器开启的数量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工程学院,未经福建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72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