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机DPF基于压降的碳载量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03900.2 | 申请日: | 201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1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朱磊;臧志成;王德源;陈鹏;赵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7;G01M15/10;G06F17/18;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孟金喆 |
地址: | 214153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dpf 基于 碳载量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柴油机DPF基于压降的碳载量计算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转速、负荷、DPF排气压差、排气质量流量、DOC前排气温度、DPF前排气温度以及DPF后排气温度在内的参数,对DPF内部碳载量进行估计;通过DPF背压模型计算得到基于背压的碳载量值;其中,所述DPF背压模型包括碳载量压降计算、Ash灰分评估、DPF前后流动阻力计算、流阻和排气体积流量滤波、压降碳载量评估子模型、碳载量修正子模型。本发明能够准确地对DPF的碳载量进行预估,可以保障DPF安全、有效地进行捕集和再生,解决了目前无法精确估计DPF内部碳载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柴油机DPF基于压降的碳载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柴油机由于其动力性强、稳定性好、燃油经济等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行业。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是一种安装在柴油发动机排放系统中的陶瓷过滤器,它可以在微粒排放物质进入大气之前将其捕捉,例如扩散沉淀、惯性沉淀或者线性拦截,能够有效地净化排气中70%~90%的颗粒,是净化柴油机颗粒物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在过滤中,颗粒物集聚在颗粒过滤器内会导致柴油机排气背压升高,当排气背压达到16kPa~20kPa时,柴油机性能开始恶化,因此必须定期地除去颗粒,使颗粒过滤器恢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即再生。然而,针对柴油机DPF的再生控制目前普遍存在柴油机能耗高,机油稀释率高,柴油机可靠性差的问题。DPF作为当前最有效的控制柴油机PM排放的技术手段,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柴油机DPF再生需要后处理控制器准确判断再生时机,即碳载量达到上限值的时刻。通过压差传感器可以估算出DPF基础碳载量,但是排气流量、排气温度对碳载量都有影响。由于非道路柴油机燃烧产生的碳烟在不同工况下数值不同,在进行DPF后处理排放控制过程中,再生效率与碳载量估计模型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建立精确的碳载量评估数学模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柴油机DPF基于压降的碳载量计算方法,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柴油机DPF基于压降的碳载量计算方法,该方法包括:
根据包括但不限于转速、负荷、DPF排气压差、排气质量流量、DOC前排气温度、DPF前排气温度以及DPF后排气温度在内的参数,对DPF内部碳载量进行估计;
通过DPF背压模型计算得到基于背压的碳载量值;其中,所述DPF背压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碳载量压降计算、Ash灰分评估、DPF前后流动阻力计算、流阻和排气体积流量滤波、压降碳载量评估子模型、碳载量修正子模型。
特别地,所述碳载量压降计算具体包括:碳载量压降计算模块根据DPF压差传感器的测量值获取DPF前后压降值;以DPF内表面温度及排气流量为输入,计算出DPF空载压降;以排气质量流量和Ash灰分体积计算DPF压降差修正系数;以DPF前后压降值减去DPF空载压降值得到DPF前后相对压降值,DPF前后相对压降值与灰分压降修正系数相乘得到修正后的DPF前后压降值;排气体积流量用于修正非线性压降损失对DPF流阻的影响,最终根据排气体积流量和修正后的DPF前后压降差得到碳载量。
特别地,所述Ash灰分评估具体包括:Ash灰分评估模块基于燃油喷射量和转速计算出Ash灰分累积基础体积质量并进行时间积分,得到平均灰分累积体积量;根据柴油机在DPF上运行总时间对灰分体积质量的修正得到最终灰分体积量,再基于Ash灰分体积量,计算出Ash灰分对碳载量修正因子,用于碳载量的修正。
特别地,所述DPF前后流动阻力计算具体包括:流动阻力计算模块以排气流量和碳载量压降为输入,计算出DPF内部气流流动阻力基础值,在通过DPF内表面温度进行温度修正,换算获得标准温度下DPF内部气流流动阻力,最后进行灰分量的修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凯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39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