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连接组件及罐式避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02530.0 | 申请日: | 201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28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赵新科;赵利军;孟庆喜;李四新;廉丽娟;陈帅兵;刘瑞瑞;岳光华;申磊;王凯;李阳;贺小维;田超群;岳天松;房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1/14 | 分类号: | H01C1/14;H01C7/1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晓辉 |
地址: | 467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连接 组件 避雷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连接组件及罐式避雷器。导电连接组件包括导电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用于连接对应的导体;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至少一段为软质导体,以使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可调;用于套在导电体外部三维电弧屏蔽套,以在使用时遮蔽软质导体。通过软质导体使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可调,使导电体能够适应在安装过程中容器的两部分之间的间距变化,能够通过导电连接组件先连接两处导体,后实现容器的两部分之间的固定连接,电弧屏蔽套能够防止软质导体向外放电,避免软质导体周围空气的温度和压力升高而产生安全隐患,相对于采用插接配合的方式,成本较低,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连接组件及罐式避雷器。
背景技术
有一类电气设备,需要在两个导体之间电连接,而两个导体分别固定在容器的两部分上,罐式避雷器就属于这类电气设备。罐式避雷器包括法兰连接的筒形外壳和盆式绝缘子,导电嵌件与筒形外壳的导电嵌件的连接处位于筒形外壳内,在筒形外壳与盆式绝缘子固定连接后无法进行两处导电嵌件的电连接,所以筒形外壳的导电嵌件和导电嵌件通常采用插接的方式实现电连接,即导电嵌件上设置母端,筒形外壳中的导电嵌件上对应设置公端,在筒形外壳和盆式绝缘子对接时,公端与母端插接实现筒形外壳的导电嵌件与导电嵌件的电连接,然后将盆式绝缘子和筒形外壳法兰连接。
但是上述电连接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可能因公端和母端插接时同轴度出现偏差导致接触不良而引发事故。第二,为了保证导电效果,触指与触座的接触面、触指与导电连接杆的接触面需要镀银,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连接组件,用以解决容器中的的导体电连接时存在安全隐患且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发明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罐式避雷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罐式避雷器可靠性差,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导电连接组件的技术方案是:导电连接组件,包括
导电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用于连接对应的导体;
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至少一段为软质导体,以使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可调;
电弧屏蔽套,用于套在导电体外部,以在使用时遮蔽所述软质导体。
本发明中导电连接组件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软质导体使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可调,使导电体能够适应在安装过程中容器的两部分之间的间距变化,能够通过导电连接组件先连接两处导体,后实现容器的两部分之间的固定连接,电弧屏蔽套能够防止软质导体向外放电,避免软质导体周围空气的温度和压力升高而产生安全隐患,相对于采用插接配合的方式,成本较低,可靠性高。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体的长度满足在弯曲后不露出电弧屏蔽套之外。
其有益之处在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的,还包括拉簧,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端固定在所述软质导体上,第二端固定在导电连接组件其中一端的端部处,通过拉簧的牵拉作用使导电体在弯曲后不露出电磁屏蔽套之外。
其有益之处在于,不需要设置长度较长的电弧屏蔽套,节省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之间的导电体均为软质导体。
其有益之处在于,导电体整体为软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电弧屏蔽套的其中一端为封闭端,封闭端具有供螺纹紧固件穿过的穿孔,所述拉簧的第二端通过螺纹紧固件压可以紧在穿孔的孔沿处。
其有益之处在于,便于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极端与第二连接端均由冷压端头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25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