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能源汽车用电流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74621.8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4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陈竹健;朱文琴;张文江;马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5/00 | 分类号: | G01R15/00;G01R19/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吴忠杰 |
地址: | 3150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能源 汽车 用电 流传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流传感器,涉及电子测量仪器技术领域。新能源汽车用电流传感器,包括:壳体;铁芯,其安装在壳体内;主电路板,其抵靠在铁芯上并容纳在壳体内;铁芯固定片,其上设置有弹性脚,铁芯固定片紧贴铁芯并固定安装在壳体上,弹性脚压在主电路板上,使铁芯与主电路板连接。铁芯固定片一方面紧贴铁芯并固定安装在壳体上,另一方面铁芯固定片的弹性脚压在主电路板上,使铁芯与主电路板连接。铁芯固定片代替了现有技术中导线焊接连接铁芯与主电路板的方式。避免了导线焊接连接容易脱落、工序复杂、需要灌封胶的问题。采用铁芯固定片大大简化电流传感器的安装工序并且安装便捷、稳定性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测量仪器技术领域,涉及新能源汽车用电流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ASIC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霍尔技术已很难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系统的要求,传感器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等是未来电机控制器系统的必由之路。随着电控系统的控制要求提升,对传感器在宽温区范围内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IGBT开、关、负载变化等工况下产生了诸如di/dt,dv/dt等干扰,需要对传感器采取更可靠的屏蔽抗干扰措施;同时,由于使用环境多种多样,剧烈的机械冲击和振动以及随季节和地域的温差变化,对传感器的长期一致性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汽车电控系统的微型化、集成化趋势,相电流检测传感器的空间要求也会越来越小,与对应的IGBT模块的配合也越来越紧密,相电流检测电流传感器的集成化、小型化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的微型化有着重要意义。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相电流检测电流传感器通常包括:壳体、铁芯、主电路板、屏蔽结构。屏蔽结构为焊接连接铁芯与主电路板的导线。铁芯与壳体之间、主电路板与壳体之间均采用灌封胶进行固定,如CN110311595A所公开的一种双电机控制器的集成封装结构中提到的。
现有技术缺点如下:
1. 屏蔽结构设计采用导线焊接的方式连接铁芯与主电路板组装,带来以下几点问题:
a.为了便于操作,导线一般预留过长,导致阻抗增大,不利于屏蔽效果;
b.铁芯本身未进行焊接表面处理,焊接效果差,有焊接脱落的隐患;
c.铁芯体积较大,散热很快,不满足焊接操作规范,为了达到焊接效果,只能人工焊接且焊接时间较长,生产复杂且成本较高,不利于大批量生产。
d.焊点最终包裹在胶内,胶应力已导致焊点在高低温后受力,发生阻抗变大、虚焊、脱落等风险;
2. 现有技术采用灌封胶的方式进行产品整体封装及元器件定位,整体重量偏重,为了灌封胶的要求,需额外设计流胶通道,导致产品外形尺寸偏大,胶的固化时间一般较长,不利于大批量制造,产品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屏蔽结构稳定、适合于连续作业、无需灌封胶的新能源汽车用电流传感器。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流传感器,包括:
壳体;
铁芯,其安装在壳体内;
主电路板,其抵靠在铁芯上并容纳在壳体内;
铁芯固定片,其上设置有弹性脚,铁芯固定片紧贴铁芯并固定安装在壳体上,弹性脚压在主电路板上,使铁芯与主电路板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壳体内壁设置有用于固定铁芯的凸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壳体内侧设置有固定凹槽,铁芯固定片还包括可插入固定凹槽内的固定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铁芯固定片还包括朝向铁芯延伸的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46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