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茯苓多糖在制备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49680.X | 申请日: | 201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6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3 |
发明(设计)人: | 耿德春;柏家祥;梁晓龙;葛高然;徐耀增;杨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715 | 分类号: | A61K31/715;A61P29/00;A61P1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毅;尹红红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茯苓 多糖 制备 防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茯苓多糖在制备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同时公开了一种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制剂。本发明通过应用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观察茯苓多糖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的治疗作用,评估促炎细胞因子IL‑1,TNF‑α的改变,观察破骨细胞的形成数量,分析CIA小鼠的各项指标,从而阐明茯苓多糖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机制。类风湿性关节炎中IL‑1,TNF‑α等细胞因子能促破骨细胞的活化,引起骨和软骨的侵蚀破坏,目前被公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机制,而茯苓多糖通过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减轻破骨细胞活化引起的骨破坏,从而使得茯苓多糖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提供一种新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药物新用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茯苓多糖在制备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破坏是RA的一项重要表现。体内促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所致破骨细胞过度活化在RA骨质破坏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RA 患者常因迁延不愈的关节炎症导致关节软骨及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丧失劳动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据统计,全球约有 7000 万人罹患 RA,以及遭受 RA 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我国大陆地区的 RA 患病率约为0.35~0.40%,但发病率逐年升高。
RA 发病机制复杂、病因未明,遗传、炎症和免疫等因素均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的治疗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物,疗效不佳,预后差。生物治疗(如肿瘤坏死因子抗体、白细胞介素受体抗体等)、靶向小分子制剂(如 JAK 信号通路抑制剂)的兴起给 RA 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也仅对约 50%的患者有明显疗效。近些年来,中药单体在国内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内服或外治均受到很好的疗效,特别在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生存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用疗效佳、副反应低的中药单体成分治疗该病有重要意义。现用于临床的青藤碱、臼芍总什、雷公藤多苷都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的。寻找其他疗效好、毒副作用小、成本低的中药有效单体已经成为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研究的新热点。
茯苓多糖(Pachymaran),分为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是50个β-(1→3)结合的葡萄糖单位,每个β-(1→5)结合的葡萄糖基支链与l至2个β-(1→6)结合的葡萄糖基间隔,CAS No.是SP8930。
茯苓多糖(Pac)是传统中药茯苓的干燥菌核中的主要成分(约占干质量的90%),中医常将茯苓与其他中药配合用于治疗脾虚食少、心神不安、便溏泄泻、水中尿少、惊悸失眠和痰饮眩季等症,代表有:桂枝茯苓汤、五苓散和四君子汤等。茯苓多糖主要由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支链的β-(1-3)-D-葡聚糖单元构成,具有三重螺旋结构,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丙酮和乙醚等有机溶剂。近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有许多重要的药理作用,如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白血病,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预防结石,催进睡眠和保护肝脏。近年来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受到关注,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血液系统疾病、延缓衰老和肝炎等疾病的预防。
目前对于RA还尚无特效疗法,对茯苓多糖的研究也尚存不足,未见茯苓多糖单体对RA进行防治的报道,本发明也由此而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茯苓多糖(Pachymaran)的一种新用途,特别是治疗RA的用途,为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茯苓多糖在制备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
一种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制剂,包括治疗有效量的茯苓多糖或茯苓多糖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可采用本领域常规的辅料,以不和本发明活性成分发生反应或不影响本发明药物的疗效为前提,所述制剂的制备方法采用本领域常规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96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