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电导率硅氧负极材料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30649.1 | 申请日: | 201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8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陈青华;房冰;胡盼;刘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42 | 代理人: | 余罡 |
地址: | 321100 浙江省金华市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导率 负极 材料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电导率硅氧负极材料,包括硅基内核和在所述硅基内核表面形成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包括碳和快离子导体,所述快离子导体在包覆层形成完整离子传输通道,直接连接所述硅基内核并延伸至所述包覆层表面。快离子导体在包覆层形成完整的离子通道,可使所述硅氧负极材料兼顾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同时稳定SEI膜,有效提高材料容量和电化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电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电导率硅氧负极材料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消费电子耗电量逐步增加,以及电动汽车对于续航里程的要求,迫使锂离子电池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目前商业化的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材料,其比容量以接近理论值(372mAh/g),亟需更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以其极高的比容量(3580mAh/g)、较低的脱嵌锂电位、丰富的储量和无毒无害成为公认的下一代负极材料。但硅基负极面临的体积膨胀大(超过300%)、SEI膜不稳定、电导率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目前通过纳米化、与碳复合、采用氧化亚硅歧化等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但还未达到实用条件。
为解决上述问题,专利申请CN109728259A采用快离子导体层以及含氟碳材料层来包覆硅基体,快离子导体位于内层,碳材料位于外层,可以防止硅基材料内核受HF的腐蚀,同时期望原位生成人工SEI膜,并加快锂离子在电解液与硅基材料内核之间传输。但由于快离子导体位于内层,很难达到上述效果。专利申请CN109119617A同样采用双层包覆,第一包覆层包括二维醌醛类共价有机骨架材料,所述第二包覆层包括快导离子材料,以提高包覆层电子和离子导通效果并缓解体积膨胀,但快离子导体层位于外层,仍然无法解决硅基内层锂离子传导的问题。专利申请CN108493428A通过设计快离子锂盐包覆,在硅碳材料表面形成了致密且均匀的包覆层,不仅有效降低了硅碳材料表面的副反应,对硅碳材料的膨胀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同时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但包覆致密导致电子电导差,从而降低材料性能。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电导率硅氧负极材料,可兼顾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同时稳定SEI膜,可有效提高材料容量和电化学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电导率硅氧负极材料,包括硅基内核和在所述硅基内核表面形成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包括碳和快离子导体,所述快离子导体在包覆层形成完整离子传输通道,直接连接所述硅基内核并延伸至所述包覆层表面。
优选地,所述硅基材料的化学式为SiOx,其中,0<x<2;优选地,所述硅基材料包括纳米硅、氧化亚硅、二氧化硅、金属元素掺杂的硅氧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包覆层中的碳包括硬碳、软碳、石墨、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包覆层中的快离子导体为具有SEI膜功能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三氧化二铝、二氧化钛、氧化锆、偏铝酸锂、偏磷酸铝、偏磷酸锂、锂镧锆氧化合物、锂锗磷硫化合物和氧化乙烯基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硅基内核粒径为1-20μm,优选地为2-10μm;所述包覆层厚度为5-100nm,优选地为10-50nm。
优选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所述高电导率硅氧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步骤为,将快离子导体材料在溶剂中研磨,然后加入碳源混合均匀,干燥、烧结碳化后得到高电导率硅氧负极材料。
优选地,所述干燥方式为喷雾干燥;
优选地,所述快离子导体材料的粒径研磨至与碳层厚度一致;优选地,所述快离子导体材料研磨至粒径50nm以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硅氧负极材料,因而具有高容量、高循环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兰溪致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06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