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5-脱水葡萄糖醇的唾液无创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07125.0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81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包玉倩;贾伟;赵爱华;周健;马晓静;王煜非;菅朝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郎祺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水 葡萄糖 唾液 检测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1,5‑脱水葡萄糖醇的唾液无创检测方法,用唾液采集管收集测试个体的唾液样本并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可精确定量唾液1,5‑AG水平,避免了血液检测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感染风险以及试剂盒交叉反应所致的不准确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上述方法在在筛查糖尿病中的应用,根据检测的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水平或通过联合唾液1,5‑脱水葡萄糖水平与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用于筛查糖尿病,提高了糖尿病的筛查效率,同时可减少行OGTT的人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标志物的测定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1,5-脱水葡萄糖醇的唾液无创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糖尿病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血糖控制欠佳导致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早亡和丧失劳动力的重要原因。据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评估,全球约有4.25亿20~79岁的成人糖尿病患者,患病率为8.8%,预计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6.29亿。在20~79岁人群中约有400万人死于糖尿病,相当于每8秒就有1人死亡。糖尿病占全球全因死亡数量的10.7%,高于传染性疾病致死数的总和。但在如此庞大的患病人口中糖尿病未确诊人数高达2.124亿人,各地区未确诊率从37.6%~69.2%不等。
血糖监测是筛查糖尿病及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现有的常规方法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持续葡萄糖监测和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2003年美国FDA批准将血清1,5-AG(1,5-Anhydroglucitol,1,5-AG)作为评价短期血糖监测的新指标,2015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亦将血清1,5-AG列入辅助血糖监测的指标。由于饮食习惯,中国糖尿病人群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1,5-AG在反映血糖波动和餐后高血糖的效能尤其显著,既往围绕血清1,5-AG的研究显示1,5-AG水平在糖负荷后保持稳定,可非空腹使用;且1,5-AG联合空腹血糖可提高中国人群糖尿病筛查效率。且已有研究报道唾液1,5-AG水平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降低,用于未诊断糖尿病的筛查具有一定前景。
但常规基于血液的检测,需要进行有创静脉穿刺或针刺,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痛苦及感染风险,并会影响患者血糖监测的积极性,且采用血清1,5-AG试剂盒检测唾液样本准确性欠佳。因此需要探索无创准确的检测方式用于糖尿病的筛查。这种方法快速便捷可用于大群体的筛查,且针对中国人群的血糖特点有良好的筛查效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1,5-脱水葡萄糖醇的唾液无创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所采用的的唾液无创检测方法显著提高唾液1,5-AG检测的准确性,并且为糖尿病筛查提供了一种无创便捷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1,5-脱水葡萄糖醇的唾液无创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用唾液采集管收集测试个体的唾液样本;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采集的唾液样本与乙腈:甲醇溶液混合后预处理;
步骤三,将预处理后的样本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进一步地,步骤一的唾液样本的采集方法为采集前至少30分钟刷牙或漱口,保持口腔无刺激,时间≥30分钟,咀嚼唾液采集管匹配的棉棒。
进一步地,咀嚼唾液采集管匹配的棉棒1分钟,咀嚼次数为40~50次。
进一步地,步骤二乙腈:甲醇溶液中的乙腈和甲醇的体积比值为8:2。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预处理的操作过程为混合后的溶液涡旋3-8分钟后,于-20℃冷冻,离心,取上清液待进样测试。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的步骤或参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未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71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