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油污染土壤营养刺激联合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97508.4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2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韩卓;王巧凤;王强;陈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玉山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油 污染 土壤 营养 刺激 联合 固定 微生物 原位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领域,涉及到一种石油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方法,其利用土著微生物,通过外界改善土壤条件,促进土著菌增殖,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该方法涉及到营养体系构建、固定化微生物。本发明以特定的有机肥和土著菌作为土壤修复剂降解退役井场周围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鸡粪和牛粪复配质量比2.8:1,添加固定化微生物(10%)的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明显高于未添加的土壤,土壤肥力明显提高。与传统的原位修复和生物法相比,营养刺激联合固定化微生物修复退役井场石油污染土壤无二次污染,具有更加高效、更加绿色经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种石油污染土壤营养刺激联合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石油污染土壤的面积日益增多,污染程度日趋严重,井场周围的污染情况更为明显。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和有机物含量高,具有含水率高、迁移扩散快、污染面积大、自然降解缓慢等特点。常见的处理方式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各种缺点如成本高、二次污染、周期长等,且不适用于污染面积大的现场。因此,寻找一种全新的、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例如,CN105772499A公开了一种石油类污染场地土壤的原位联合修复方法,其中化学氧化药剂有氧化剂过硫酸钠、活化剂氢氧化钠或过氧化钙、缓释剂硫代硫酸钠等组成,微生物刺激营养物质有磷酸钠和硫酸铵组成。过硫酸钠与活化剂的摩尔比为5:1。缓释剂的量为氧化剂和活化剂量的1-5%。促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C:N:P的摩尔比 为120:10:1 ,磷源为磷酸钠(Na 3 PO 4 •12H 2 O),氮源为硫酸铵((NH 4 ) 2 SO 4 )。碳源为石油类污染物,按照实际污染物程度估算。本发明可以达到将长期石油类污染土壤彻底修复的目的,从而克服了老化污染土壤微生物难修复、化学氧化成本较高、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降低了修复成本。
CN106734186A公开了一种石油类污染场地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其方法主要是:1.将秸秆破碎,与沼渣混合,混合比例为秸秆:沼渣质量比(1-100):10,同时添加占沼渣质量0.1-5%的KNO3 ,维持混合物含水率在60-200%,反应1-20天,配制成沼渣菌剂;2.将沼渣菌剂和酒精溶液混合,混合比例是(1-10):5,通过注入井将混合溶液加压注入土壤中,注入压力在0.1-1Mpa,混合溶液注入量与土壤比例为(1-10):10;3.间隔1-20天后,抽取地下水,通过注入井将地下水加压注入土壤中,注入压力在0-1Mpa,并检测地下水COD及石油含量;4.不断重复步骤3,直至同时满足地下水石油未检出,COD<50mg/L。其思路是首先培养出水解酸化功能较强的沼渣菌剂,原位注入到污染土壤中,同时使用酒精将土壤中的石油溶出,沼渣中的微生物利用酒精作为碳源,更加有效的将溶液中石油分解转化,同时酒精的加入也提高了土壤中石油的生物可利用性。
CN102464438A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井场含油污泥的方法;从黄土塬区油田井场含油污泥中通过培养、分离、筛选、驯化、诱变,得到绿脓杆菌、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琼氏不动杆菌4种降解菌,按照重量比为1:1:1:1混合为含油污泥降解微生物菌群;初始pH值=6,碳氮重量比等于100:3,碳磷重量比等于1000:0.6,实验室在72 h内,投加混合菌的处理体系中石油类的质量浓度从17214 mg/kg降至1257 mg/kg,降解率为92.7%;在井场对初始含油率为10.55%的含油污泥经过56天的处理试验,石油类物质去除率可达89.1%,处理效果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胜利油田检测评价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75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