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抱轴箱救援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72627.4 | 申请日: | 2019-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38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周峰;王云飞;郑宇锋;田鑫;高金鑫;剌建凯;武畅;巩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D15/00 | 分类号: | B61D15/00;B61K13/00;B66F9/08;B66F9/12;B66F9/22 |
代理公司: | 大连大工智讯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44 | 代理人: | 崔雪;梁左秋 |
地址: | 11602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箱 救援 | ||
1.一种抱轴箱救援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系统结构和运动执行结构;
所述升降系统结构包括底部框架、双级升降导槽、动力装置、滑架和支撑架;所述双级升降导槽包括两组纵向滑动配合的第一导槽(6)和第二导槽(13),两根所述第一导槽(6)分别设置在底部框架上的两端;所述滑架两侧设置滑架导轮(23),所述滑架导轮(23)以第二导槽(13)作为导轨滑动配合;所述支撑架与滑架卡接;所述动力装置能实现第二导槽(13)的上下移动;
所述运动执行结构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运动执行结构包括叠置的Z轴运动单元、X轴运动单元和转动单元;Z轴为垂直地沟方向运动,X轴为沿地沟方向运动;
所述Z轴运动单元设置在运动执行结构的最下层,所述Z轴运动单元包括中支撑板(40)、下支撑板(38)、设置在中支撑板(40)与下支撑板(38)之间的第一传动装置;所述下支撑板(38)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中支撑板(40)位于下支撑板(38)上方,用于支撑X轴运动单元和旋转单元;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丝杠传动机构(36)和对称设置在丝杠传动机构(36)两侧的两组导轨滑块机构(37);所述丝杠传动机构(36)包括手柄(33)、丝杠螺母和垂直于地沟方向的丝杆,所述丝杠螺母与中支撑板(40)固定;所述导轨滑块机构(37)包括导轨和与导轨配合的滑块,所述导轨固定在下支撑板(38)上平面上,且与丝杆平行;所述中支撑板(40)底部通过垫块(39)与滑块固定;
所述X轴运动单元设置在运动执行结构的中层:所述X轴运动单元包括上支撑板(42)、设置在中支撑板(40)与上支撑板(42)之间的第二传动装置(41);所述上支撑板(42)位于中支撑板(40)上方,用于支撑旋转单元;所述第二传动装置(41)包括丝杠传动机构和对称设置在丝杠传动机构两侧的两组导轨滑块机构;所述丝杠传动机构包括手柄、丝杠螺母和沿地沟方向的丝杆,所述丝杠螺母与上支撑板(42)固定;所述导轨滑块机构包括导轨和与导轨配合的滑块,所述导轨固定在中支撑板(40)上平面上,且与丝杆平行;所述上支撑板(42)底部通过垫块与滑块固定;
所述转动单元设置在运动执行结构的上层:包括回转支承(45)和电机座(43),所述回转支承(45)内圈通过螺栓与上支撑板(42)固定,外圈通过螺栓与电机座(43)固定,电机座(43)能相对于上支撑板(42)转动;所述转动单元还包括丝杠(50),所述丝杠(50)一端用采用铰链支座(51)固定,铰链支座(51)底部焊接有销轴,与上支撑板(42)上安装的下轴承(52)配合,能够做旋转运动,相当于铰链连接;丝杠螺母(49)与以同样铰链连接方式安装在电机座(43)的铰链块(48)相连接;当转动手柄时丝杠螺母(49)沿着丝杠(50)移动,电机座(43)做旋转;
所述抱轴箱救援车还包括辅助支撑,辅助支撑设置在抱轴箱救援车的侧面或支撑架末端;
所述辅助支撑包括前端辅助支撑和/或侧面辅助支撑,所述前端辅助支撑设置在支撑架末端,所述侧面辅助支撑设置在第一导槽(6)外框上;所述前端辅助支撑是为了增加小车的刚度,侧面辅助支撑是为了增加小车的稳定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抱轴箱救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是由两根支承腿(3)和一根底座槽钢(30)焊接而成的U形框架;所述底座槽钢(30)与支承腿(3)连接处分别设置有万向轮(31),所述支承腿(3)远离底座槽钢(30)的一端设置有前轮(1);所述支承腿(3)的中部设置有吊环(2),用以装吊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抱轴箱救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级升降导槽包括两组纵向滑动配合的第一导槽(6)和第二导槽(13),所述第一导槽(6)为截面呈C型的槽钢,两根所述截面呈C型的槽钢竖立固定在底座槽钢(30)两端,两根截面呈C型槽钢的中部用横梁(7)连接,所述第一导槽(6)内侧的顶端设置有固定导轮(14);所述第二导槽(13)为截面呈J型的槽钢,两根J型槽钢上端由浮动横梁(19)连接形成框架,所述J型槽钢外侧底端设置有移动导轮(12),所述第二导槽(13)底端固定的移动导轮(12)与第一导槽(6)的C型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导槽(6)顶端设置的固定导轮(14)与第二导槽(13)的侧翼面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7262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深部岩石原位保温取芯器
- 下一篇:一种仪器仪表生产加工用壳体安装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