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导热聚多巴胺修饰氮化硼/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60557.0 | 申请日: | 2019-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13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妍慧;丁栋梁;尚志慧;李剑;闵超;刘振国;张秋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K9/10;C08K3/38;C09K5/1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天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8 | 代理人: | 周舟 |
地址: | 710072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多巴胺 修饰 氮化 聚酰亚胺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高导热聚多巴胺修饰氮化硼/聚酰亚胺(BN@PDA/PI)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性能导热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包含聚酰亚胺(PI,68.9~91.3 wt%)和聚多巴胺改性氮化硼(BN@PDA,8.7~31.1 wt%)两种组分,所述改性填料BN@PDA中PDA的含量为1.46 wt%;首先用PDA对BN进行包覆,获得改性填料BN@PDA,再将其与PI溶液共混,可通过引入氢键改善其与PI的界面、抑制团聚并降低界面热阻,之后通过真空辅助抽滤,制备出BN@PDA在PI基体面内高度取向的坯料,然后在适当温度、压力下热压成复合材料,可减少复合材料的缺陷,并进一步提高BN@PDA在PI基体中的面内取向度,最终赋予复合材料优异的面内导热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填料表面修饰、真空辅助抽滤、热压成型”的工艺制备具有低界面热阻、填料面内高度取向的聚多巴胺修饰氮化硼/聚酰亚胺(BN@PDA/PI)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从而赋予BN@PDA/PI复合材料高的导热性能。本专利属于高性能导热复合材料制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设备向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若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难以及时排出,将导致设备局部温度过高,进而严重影响设备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聚酰亚胺(PI)因具有耐老化、耐高低温性能、力学性能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等领域。但因PI本征的热导率较低(0.4 W/(m·K)),导致其作为导热材料在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受限。
为提高聚合物的热导率,通常采用在聚合物基体中引入高导热无机填料的方法。但无机填料会引入不利于导热性能的因素。一方面,无机填料在聚合物中不易分散均匀;另一方面因无机填料与聚合物相容性较差,会引入大量界面。据文献报道,通过对填料进行表面修饰,比如:引入氢键、反应官能团、填料桥接等方式,可克服上述问题。作为高导热填料代表之一的氮化硼(BN),其表面较为惰性,采用一般的硅烷偶联剂处理BN的方式,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提升效果十分有限。
多巴胺可在固体表面聚合形成聚多巴胺(PDA),具有万能粘附能力,并且引入大量氨基、羟基,可与聚合物形成氢键,从而可大幅改善填料与聚合物界面相容性较差的问题,降低界面热阻。中国专利CN105647015A公开了“一种具有高热导率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采用熔融共混、注塑成型的方法,制备了多巴胺改性氮化硼/聚丙烯复合材料,含有25 wt%和50 wt%质量分数填料的热导率分别达到了4.94 W/(m·K)和7.92 W/(m·K)。但聚丙烯作为一种通用塑料,在很多对热性能、机械性能等有较高要求的场合无法应用。
本专利通过PDA包覆BN,再将其与PI、溶剂(DMAc)共混,后经真空辅助抽滤与热压相结合的加工工艺,制备出机械性能优良,具有很强实用性的高导热聚多巴胺修饰氮化硼/聚酰亚胺(BN@PDA/PI)复合材料。在填料质量份数为31.1份时,BN@PDA/PI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可高达3.01 W/(m·K)。通过调研相关文献与专利,未见跟本专利相同或者类似的高导热BN@PDA/PI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热导率和优异机械性能的PI基复合材料,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导热聚多巴胺修饰氮化硼/聚酰亚胺(BN@PDA/PI)复合材料,包含聚酰亚胺(PI,68.9~91.3 wt%)和聚多巴胺改性氮化硼(BN@PDA,8.7~31.1 wt%)两种组分,所述改性填料BN@PDA中PDA的含量为1.46 wt %,通过PDA包覆BN,再将其与PI、溶剂(DMAc)共混,后经真空辅助抽滤与热压制得BN@PDA/PI复合材料。
具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605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