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屏下识别功能的显示屏和显示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9610.5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0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金国君;康永印;崔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G02F1/13357;G06K9/00;G06F1/16 |
代理公司: | 11240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娜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识别装置 辅助光源 背光光源 光源层 光转换 量子点 识别层 显示层 指纹接收 显示屏 平行设置 显示设备 正投影 光能 重合 成像 发射 激发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屏下识别功能的显示屏和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层,显示层具有指纹接收区域;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位于显示层的下方;光源层,光源层位于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的下方,光源层包括背光光源,背光光源用于激发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识别层,识别层位于光源层的下方,指纹识别装置位于识别层内,指纹接收区域和指纹识别装置在识别层中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辅助光源,辅助光源与背光光源平行设置,或者辅助光源位于指纹识别装置内,或者辅助光源同时设置于背光光源处和指纹识别装置内,辅助光源发射的光能被指纹识别装置识别。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显示屏的屏下识别存在成像质量低、识别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屏下识别功能的显示屏和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消费品日新月异的发展,指纹解锁的出现既满足了个人信息安全的需求,又满足了现代化生活中简单便捷的需求。屏下指纹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对个人信息保密的需求,又能够最大的实现整个显示装置的美观和体验感。
屏下指纹目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第一,主要是依靠光线反射来探测指纹回路的光学屏下指纹,由于LCD(液晶显示器)屏幕无法自发光,因此目前支持光学屏下指纹识别的产品都采用的是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但是OLED成本高,使得显示设备造价更高。第二,超声波式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基于超声波,通过传感器先向手指表面发射超声波,并接受回波。利用指纹表面皮肤和空气之间密度不同构建出一个3D图像,进而与已经存在于终端上的信息进行对比,以此达到识别指纹的目的。超声波式屏下指纹识别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穿透性,抗污渍的能力较高。即使是湿手指与污手指的状况依旧能完美识别。超声波极好的穿透性,其还支持活体检测。由于能够得到3D指纹识别图像,安全性相较于其它屏下指纹识别方案更高。但是,超声波式屏下指纹识别同样有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比如成像质量低、技术不够成熟、产量较低等。因此,超声波式屏下指纹识别没能得到大范围推广商用。第三,电容式指纹识别相对而言更加成熟,但想要将电容式指纹识别转移到屏下却有着不小的困难,其较弱的穿透能力限制着其发展。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显示屏的屏下识别存在成像质量低、识别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屏下识别功能的显示屏和显示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屏的屏下识别存在成像质量低、识别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屏下识别功能的显示屏,包括:显示层,显示层具有指纹接收区域,显示层包括盖板、液晶面板以及光学膜片,液晶面板位于盖板的下方,光学膜片位于液晶面板的下方;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位于显示层的下方;光源层,光源层位于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的下方,光源层包括背光光源、导光板或者扩散板、反射片,背光光源用于激发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反射片位于导光板或者背光光源的下方;识别层,识别层位于光源层的下方,指纹识别装置位于识别层内,指纹接收区域和指纹识别装置在识别层中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辅助光源,辅助光源与背光光源平行设置,或者辅助光源位于指纹识别装置内,或者辅助光源同时设置于背光光源处和指纹识别装置内;其中,辅助光源发射出的光的波长λ412波长大于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中的至少部分量子点所发射出的光的波长λ30,辅助光源发射的光能被指纹识别装置识别。
进一步地,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中的量子点包括蓝色量子点、绿色量子点、红色量子点、红外量子点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第一量子点光转换膜中的量子点包括蓝色量子点、绿色量子点、红色量子点、红外量子点中的至少两种,且其中的一种为红外量子点,红外量子点发射的光的波长λ301>780nm。
进一步地,辅助光源发射的光的波长λ412≥68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96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