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框架结构节点的摩擦阻尼器及建筑框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4537.2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39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云;陈剑波;张文斌;王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乐乐 |
地址: | 21118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框架结构 节点 摩擦 阻尼 建筑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框架结构节点的摩擦阻尼器及建筑框架结构,其中阻尼器包括第一能耗板、第二能耗板以及预应力组件。第一能耗板上的第一长条形孔的第一端的孔径小于其他位置处的孔径;建筑框架结构包括上述的摩擦阻尼器。当发生地震时,由于第一长条形孔的第一端靠近节点,其孔径小于第一长条形孔其他位置处的孔径,则当第二能耗板和框架横梁同时相对于框架柱在第一长条形孔内移动时,预应力组件可以抵接在第一端的内壁面上,第二能耗板和框架横梁同时以第一端处的预应力组件为转动轴相对于第一能耗板和框架柱转动,无需单独设置现有的连接套和转轴,简化整个摩擦阻尼器的结构,所占用空间,也便于摩擦阻尼器的装配和拆卸。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框架结构减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框架结构节点的摩擦阻尼器及建筑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钢结构引其强度高、延展性、质量轻等优点,在抗震结构中广泛地应用,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地震中大量钢结构的横梁与框架柱连接位置的节点处出现了脆性破坏,较多钢结构房屋的节点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在地震中,容易引起钢结构的倒塌现象发生,即使钢结构即使不倒塌,但后续对钢结构的维修费用大。
随着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钢结构由抗倒塌设计逐渐向可恢复功能转变,以降低地震后的损失,此钢框架结构主要是在钢框架的节点处或钢架内部布置了专门的阻尼器。
比如,中国专利CN106812365A公开一种摩擦阻尼器,包括第一连接套、第一耗能板、第二连接套、第二耗能板及预应力组件,其中第一连接套固定在框架横梁上,第二连接套固定在框架柱上;第一耗能板的一端通过轴铰接在第一连接套上,第二耗能板的一端通过轴铰接在第二连接套上;同时,第二耗能板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腰孔,第一耗能板上设有与长腰孔可连通的若干间隔的连接孔;预应力组件穿过长腰孔和连接孔,给第一能耗板和第二能耗板施加预紧力,使第一能耗板和第二能耗板始终保持摩擦抵接并层叠地固定连接。
上述结构的摩擦阻尼器,当外界发生地震时,钢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变形,引起节点处出现间隙并且框架柱和横梁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由于长腰孔的设置,使第一能耗板和预应力组件整体相对第二能耗板水平移动,两个能耗板在预应力组件作用下一直保持摩擦抵接;同时,第一能耗板和第二个能耗板中的任一个相对于各自对应的框架柱或横梁转动,从而使横梁可相对框架柱转动,以消耗地震对节点处产生的能耗;并在地震之后,由于第一能耗板和第二能耗板在始终保持摩擦抵接,并且横梁可相对框架柱转动,为节点处提供稳定的恢复力和耗能能力,使钢框架在地震后能够自行恢复到未地震之前的状态。
但是,上述的摩擦阻尼器,在实现横梁相对框架柱转动时,还需要单独设置第一连接套或第二连接套,以及转轴,才能够使能耗板转动,引起整个摩擦阻尼器的结构复杂和不紧凑,在框架结构的节点处所占用的空间大,不便于框架结构的装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摩擦阻尼器的结构复杂和不紧凑,在框架结构节点处所占用的空间大及不便于框架结构的拆卸和装配。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框架结构节点的摩擦阻尼器,包括
至少一块第一能耗板,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条形孔,所述第一长条形孔的第一端的孔径小于其他位置处的孔径;
至少一块第二能耗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长条形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能耗板的一端适于固定在框架柱上,另一端层叠布置在所述第二能耗板上;
至少一个预应力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穿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一长条形孔以及框架横梁上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上,用于将所述第一能耗板和第二能耗板沿层叠方向固定在框架横梁上,并给所述第一能耗板和第二能耗板施加相互摩擦抵接的预紧力。
可选地,上述的用于框架结构节点的摩擦阻尼器,所述第一长条形孔的另一端作为第二端;所述第一长条形孔的孔径由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方向逐渐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45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