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频偏估计样本接收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54064.6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18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杨恩浩;谭舒;林登彪;陈美燕;杨柳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4L27/38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薛琦;张冉 |
地址: | 4007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估计 样本 接收 控制 方法 系统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频偏估计样本接收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接收下行物理信道的子帧样本;基于所述子帧样本计算信号质量参数;判断所述信号质量参数是否小于预设的信号质量阈值,若是,则跳转回所述接收下行物理信道的子帧样本的步骤以接收所述下行物理信道的新的子帧样本。本发明能够根据下行物理信道的子帧样本计算信号质量参数,并且基于信号质量参数与信号质量阈值之间的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增加子帧样本数量,一方面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模块进行信号质量估计,提高了实时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实现了子帧样本数量的自适应调整,使得子帧样本数量合理,实时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频偏估计样本接收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伴随着消费者应用需求差异化的日益明显,移动终端应用场景差异化也越来越大,很难有一种技术模式能够在各种应用场景下表现为能力与效率的最优折衷。因此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移动通信演化出三大类场景及其应用技术: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时延(uRLLC)。其中,mMTC、eMTC(超大连接物联网)、NBIOT(窄带物联网)则是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而该应用场景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是增强覆盖与低功耗。其中,低功耗直接决定了接收终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不能采用过于复杂的消除噪声技术以提高估计性能。而增强覆盖(sinr=-15db甚至更低)这一特点则要求终端在低功耗的前提下,却必须保证接收性能,这就该频偏估计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常规频偏技术方案在sinr=-15db时很难工作,体现为此时输出估计结果估计方差很大,性能很难满足。如果此时想通过增加消噪处理技术细节来升级常规方案提升覆盖性能,而这又是低功耗低成本终端所难以接收的。因此一种低实现代价高性能输出的方案便显得尤为迫切。
通信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存在频率偏差,体现为接收信号携带频偏干扰,该干扰不止影响接收信号的解析,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整个接收机运行状态瘫痪,出现掉网问题。因此在接收端需要设计针对性的频偏估计方案,以估计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存在的频率偏差,然后在接收端进行对应的纠正补偿,以保证接收机性能。
已有的频偏估计方案有相位差方案,即利用不同OFDM符号之间信道估计所携带的相位差异进行频偏估计。该方案在弱信号场景下,特别像eMTC以及NBIOT等增强覆盖场景下估计性能较差,体现为估计结果样本之间方差较大,在对估计结果的整体运用中如果不区分对待各次估计结果之间的差异性,而采取统一的处理方式,难免会造成劣质样本对整体估计性能的影响,明显的体现为,若其中的某次估计结果异常后,会错误的进行RF(射频)调整,而该次调整可能导致下次估计频偏时,残留的频偏超出估计方案的估计范围,从而使得频偏再也难以收敛。
为应对弱信号场景下的估计方差问题,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改善措施有两种:
第一种是固定使用更多的样本。这种方式不能在所有信号场景下表现最优,如果设置样本过多,则在好信号质量场景下表现为频偏估计的实时性不足;如果设置样本过少,则很难保证估计结果输出绝大数的可靠性。
第二种是借助系统中其它模块的信号质量估计指标来决策频偏估计使用的样本的数量。这种方式因为需要借助其他模块的信号质量估计指标,所以不仅可靠性存疑,在实时性上也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前序样本的信号质量并不完全决定后续样本的信号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在频偏估计过程中,尤其是在弱信号场景下,因样本数量不合理而导致估计结果不可靠且有滞后性的缺陷,提供一种频偏估计样本接收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用于频偏估计的样本接收控制方法,所述样本接收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下行物理信道的子帧样本;
基于所述子帧样本计算信号质量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40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