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接口复用控制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41572.0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8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鸿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40 | 分类号: | G06F13/4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林燕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接口 控制电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接口复用控制电路,包括数据接口信号输入端,用于跟外部数据接口引脚连接;电平输出端,用于跟模组的开关引脚连接;反馈输入端,用于跟模组的工作信号端连接;信号整流单元,其与数据信号输入端连接,将数据接口信号输入端的电平跳变信号整流成恒定的高电平信号;反馈控制单元,其与反馈输入端连接,还与信号整流单元连接,能将恒定的高电平信号通过旁路接地转换成恒定的低电平信号;输出控制单元,其与电平输出端连接,还与信号整流单元、反馈控制单元连接。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实现外设模组的上电或复位等控制,不用重新设计主板,节约设计空间;本发明在不工作的情况下,不会产生额外的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数据接口复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嵌入式电子类产品集成度不断提升,功能日益增多,主控芯片的IO资源受封装和成本限制,数量相对固定,如数据接口;而很多外设模块又需要做电源控制或复位需求,目前面对IO不足的设计时,只能选择重新设计主板或更换方案,主要是通过IO扩展芯片或者更换具有更多管引脚的MCU来替代,这就造成设计难度及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在外设模块需要用连接器及连接线扩展的情况下,成本增加较多,浪费整机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数据接口复用控制电路,是基于数据接口复用的电源时序控制电路,用于设置在外设模组,实现外设模组自控制。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数据接口复用控制电路,包括:
数据接口信号输入端,用于跟外部数据接口引脚连接;
电平输出端,用于跟模组的开关引脚连接;
反馈输入端,用于跟所述模组的工作信号端连接;
信号整流单元,其与所述数据信号输入端连接,将所述数据接口信号输入端的电平跳变信号整流成恒定的高电平信号;
反馈控制单元,其与所述反馈输入端连接,还与所述信号整流单元连接,能将所述恒定的高电平信号通过旁路接地转换成恒定的低电平信号;
输出控制单元,其与所述电平输出端连接,还与所述信号整流单元、反馈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输出控制单元在接收所述恒定的高电平信号时,将所述电平输出端的输出电平由高变低,所述输出控制单元在接收所述恒定的低电平信号时,将所述电平输出端的输出电平由低变高。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整流单元包括电容C1、电容C2、二极管D1与二极管D2,所述输出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1、三极管Q1、电阻R2与电阻R3,所述反馈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4、电容C3、电阻R5与三极管Q2;
所述数据接口信号输入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端、二极管D2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端与电容C2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三级管Q2的集电极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供电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端、所述电平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端与电阻R3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端以及电阻R3的另一端均与接地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反馈输入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三级管Q2的基极端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端均与接地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接口信号输入端与I2C或I2S或SPI接口的CLK引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接口信号输入端与串口的TXD引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平输出端与模组的复位引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鸿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恒鸿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415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筋混凝土滑动支座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叠合拱壳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